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心理 > 网络心理 >

“复仇者”为什么都很难过?

前几天,少女的一位好朋友在朋友圈挂了 “渣男” 前男友的恶行(出轨还卖惨),企图通过让他 “社会性死亡” 来达成“报复”,群里的姐妹们都为她叫好,觉得她的做法很解恨,大快人心。

 

然而,到了傍晚,好友突然私聊少女:

 

“我的目的达到了,为什么我还是不开心呢?”

 

我们总是特别期待能在影视剧里看到这样的片段:

 

女主角在遭到背叛后勇敢地还击,以其人之道还治伤害她的人。要是再有一些 “打渣男、扇耳光” 的片段,就更好了。

 

 

看爽剧的我们直呼 “过瘾” 。

 

主角们酣畅淋漓的报复行为,引起了我们极度舒适。

 

人们普遍认为,如果伤害我们的人得到报应,我们会感到好受许多。

 

真的吗?

 

不一定,对 “复仇者” 来讲,“报复” 这一行为并不一定能带来快感。

 

 

01

为什么报复后

我们并没有很开心?

 

心理学上,把“对违反行为规范的个体进行人际攻击” 的行为叫做报复。[1]

 

像开头故事中提到的那样,是指 “对伤害我们的人实施攻击” 的行为。

 

电影中不乏这样的“复仇”桥段:

 

《基督山伯爵》中,复仇成功的唐泰斯带着海蒂远走高飞,摆脱了围绕他十几年的仇恨,重获了内心的平静;

 

电影《裁缝》里,一把火烧掉小镇的 Tilly 骄傲地离开了伤害她的家乡,在大火中获得了重生。

 

 

各式各样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主角们快意恩仇,无论历时多久,总能复仇成功,得到一个完美的结局。

 

这些故事让我们一度相信:

 

报复成功的个体,一定会获得一种满足感。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相反地,我们常常会错误地预测自己实施报复后的情感反应。[2]

 

心理学家 Kevin Carlsmith 做过一个团体投资游戏实验:[3]

 

游戏过程中,如果所有人都选择合作,那么他们将平分所有的收益;

 

而如果有人拒绝合作,那么他将获得额外的收益,同时,其他人的收益也会随之受损。

 

每轮游戏中,研究者都会提前安排好一个“背信者”的角色,这个角色的任务,就是劝说组员同意平均投资。但是,在实际选择时,这个角色会临时变卦,选择拒绝合作,从而拿走其他人的收益。

 

接着,研究者给其中一组人 “报复” 的机会:他们可以选择对 “背信者” 进行报复,使之亏损。

 

结果,每位成员都选择了实施报复行为,并且他们都认为,自己在复仇之后会感觉更好。

 

然而,实验结果却表明:

 

相比没有参与报复的成员,那些实施了报复行为的人所报告的情绪水平更低。可即便如此,他们也坚信,如果自己没有实施报复,会更难受。

 

另一方面,没有得到报复机会的一组成员,则报告了更高的情绪水平。然而有趣的是,他们认为自己如果有机会报复,会比现在好受很多。

 

也就是说,报复组和未报复组都认为报复能让他们感到开心,但事实上,他们所报告的情绪水平都表明:报复只会让他们更难过。

 

 

为什么会这样?

 

可能是 “反刍” 在作祟。

 

反刍(Rumination),顾名思义,是指一个人反复地思考一件事。

 

报复之所以会对情绪产生负面影响,就是因为 “报复” 引发了个体的 “反刍”。

 

研究结果显示,报复通过影响个体的反刍思维,进而对情绪产生消极影响。

 

没有报复时,人们可能会大事化小,告诉自己 “我不去报复是因为这件事不值得” 。随后,这件 “小事” 很快就被抛在脑后。

 

而当人们采取报复行为后,这件事对他来讲就不再是一件 “小事” ,他会反复思考这件事的意义、原因、后果。“一次次地想起这件事” 使他们感到愈发难受。

 

另外,之所以两组成员都认为,报复可以带给他们更好的情绪体验,是因为人总是更倾向于低估负性事件(报复)会占据自己的思想的程度。

 

也就是说,我们无法提前预知到在报复行为发生后,自己会花费多少的精力在反复回味(反刍)这件事上。

 

对少女的朋友来讲,这种反刍,一方面不断地使她回忆起被报复者(那个渣男),另一方面, “无论如何,伤害他人都是错误的” 这种道德捆绑,带给她负罪感,最终导致她 “报复成功后,反而更加难受” 的结果。

 

 

 

02

这两种情况下

报复可以带来心理满足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

 

难道被伤害了不能报复回去吗?这岂不是太憋屈了。

 

并非如此。

 

尽管很多研究发现,报复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爽。但在一些情况下,报复仍可以带给人一些心理满足。

 

“比较痛苦”(comparative suffering)假说认为:我们之所以想要报复伤害我们的人,是为了让他们遭受和我们一样的痛苦。

 

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被报复者是否遭受了这个过程,而不在于实施者和手段。

 

也就是说,除了我们自己采取报复手段外,通过第三方(例如法律制裁)或者是命运(例如一些意外伤害)使得被报复者遭受痛苦,报复行为的目的也能达到。

 

 

同时,由于个体本身没有直接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也就不会对其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比如最近沸沸扬扬的都美竹复仇记,就是完美的 “比较痛苦” 案例。

 

在巨大的权力差距下,都美竹选择通过道德施压、法律手段使施暴者受到应有的惩罚,达到了报复的目的。

 

另一方面,“理解假设”(understanding hypothesis)提出:当被报复者承认所遭到的报复时由于自己之前的行为所导致时,报复能使人感到满意。[4]

 

所以,回到开头的故事,渣男只有理解自己被叫 “渣男” 的原因,并承认自己的 “社会性死亡” 是自作自受,这种报复行为才能带给朋友快感。

 

 

03

警惕报复带来的 “二次伤害”

 

关于是否该报复,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即使经历了同样的伤害,不同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有不同的应对措施。

 

归根结底,是否选择报复,取决于你自己。

 

但少女想,需要考虑报复的人,一定是已经遭受了背叛和伤害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无法处理 “报复” 带来的一些后果,很可能会产生 “二次伤害” 。

 

因此,关于这一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困境,少女给出了一些解决方式,希望可以帮到你:

 

1. 面对报复,先学会放下负罪感

 

从小到大,我们都被灌输这样一个知识:伤害他人是不对的。

 

所以,即使在被伤害后实施了报复,或是仅仅产生了报复的想法,也伴随着强烈的负罪感。

 

其实,从进化的角度来讲,报复是一种原始本能。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延续生命,才在激烈的生存环境中发展出报复这一行为。

 

甚至,现代神经科学也发现,我们的大脑具有 “有仇报仇” 的本能性,对背叛者的报复倾向存在生物基础。[5]

 

因此,如果你被负罪感所困扰,不妨试着把报复看作是人类应对信任危机的基本反应,然后坦然接受它。

 

受害者,不该拥有负罪感。

 

报复,只是我们自我保护的手段。

 

2. 报复不一定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当我们产生报复想法后,总是会担心报复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从而影响报复行为的实施。

 

同时,还会引发对自我的负面评价,认为自己是出于无能才不敢报复。

 

又或者,出于其它种种原因无法实施报复,却无法从被伤害的愤怒中走出来,进而陷入无法报复的苦恼,对自己造成更大的伤害。

 

少女想告诉这两类人的是:

 

请记得,报复可能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的痛快。如果你真正实施了报复行为,不仅无法收获满足感,反而会由于反刍造成更大的痛苦。

 

因此,无论出于什么理由,执着于报复本身对自身都是有害无益的。

 

 

拉回到亲密关系的课题。

 

前面虽然提到,在某些合适的情况下,报复可能会起到一定的效果。

 

但事实上,不得不承认的是,关于感情中的背叛和伤害,我们很难通过报复获得当下的心理满足。

 

都美竹能成功报复,是因为她所遭受的伤害不仅有悖道德,还触碰了法律的底线。

 

而我们在生活中所碰到的渣男,虽然同样可恶,但常常 “不归警察管” 。

 

 

此时,如果我们寄希望于 “老天开眼收了这恶人” 或者期待 “渣男自己幡然醒悟,意识到自己被报复也是活该” ,那显然是不现实的。

 

你遭受的伤害不会凭空消失,而渣男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意识到自己曾犯过错,甚至有可能永远都不会。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和伤害我们的人产生联系,到头来受伤的还是我们自己。

 

所以,当你执着于无法实现的报复时,不如停下来,告诉自己:

 

选择报复,并不能达到我的目的;而放下报复,我的情绪才能有所改善。

 

但选择放下,不代表接受自己所遭到的背叛,更不代表对渣男的原谅。

 

我所有的选择,都只是想让自己真正获得自由、活得更舒服、更洒脱一点。

 

至于其他的,交给道德谴责和法律,交给隐隐藏于世的正义吧。

 

恶人自有恶人磨。

 

渣男终将会成为过去时

报复或者放下

都是为了减少对自己的伤害

 

选择一种方式和过去告别

成为更好的自己

也别忘了

世界和我爱着你。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