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学习对孩子动怒,孩子只能越来越抗拒学习
时间:2021-11-15 15:02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我们居住的小区,是两梯四户的户型,也就是说我们有三个邻居。 我经常在文章中提到一个邻居,因为他家的宝宝和我家宝宝几乎同时出生,所以两个宝宝几乎每天都在一起玩。 除了这个邻居外,还有一个邻居,儿子已经上三年级了。 每到天气变暖以后,这个邻居家的门总是开着的,他们在门上安装了一个纱窗一样的门,所以总能听到家里说话的声音。 她家的声音总是不和谐的,基本上都是妈妈在教训儿子,而教训的内容就是学习。 每次遇到这个妈妈,她总是在讨论儿子的学习,说现在不操心,以后就更难了,所以她经常督促孩子的学习。 尽管她每天费心费力督促儿子学习,她儿子的成绩依然很一般,就是最为普通的孩子。
阿尔伯特心理实验:不要为了学习对孩子动怒 邻居妈妈是个很强势的妈妈,通常都是听她说教,我们是没有什么机会插嘴的,这跟她的工作有关系,她本身是做培训的,对育儿也有一套自己的认识。 她是个强势的人,在职场如此,在家庭关系中如此,在亲子关系中一样如此。 但是尽心尽力就会有结果吗?我并不同意她的育儿方法,既然孩子已经上三年级了,在她强势的教育方法下,依然没有起色,说明她的教育方法一定是无效的,甚至是有相反作用的。 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广为人知的理论是“哭声免疫法”,他主张“孩子哭了不能抱”,这种疗法曾经风靡全球,而今逐渐被人们否定,因为这种方法对于帮助孩子克服困难起不到任何帮助,反而容易伤害到孩子的内心。
不过约翰·华生还有一个心理学实验,是得到人们的肯定的,就是阿尔伯特实验。 约翰的实验对象是9个月大的阿尔伯特,为了做这个实验,他还付给小男孩妈妈每天一美元。 实验初期,约翰会让相同的小动物放在孩子的面前,阿尔伯特不害怕这些小动物,还会伸出小手去摸一摸。 2个月以后,每当孩子想要伸手去触碰的时候,他就会敲钢条,警示孩子不能触碰,逐渐地,孩子产生了恐惧感,就不会再去触碰这些小动物。
之后,孩子一见到这些小动物就会觉得害怕,在之后,甚至见到长毛的东西,都会觉得害怕。 这个实验说明,后天的习惯会对孩子的产生很大的影响。 而阿尔伯特实验,跟当孩子学习遇到问题以后,家长对孩子发怒,过程和效果都是一样的。 家长对孩子学习过程的强行干涉,不仅不会促进孩子学习,反而会让孩子对学习这件事产生恐惧感,而一旦这种恐惧感产生了,他们是无法喜欢上学习这件事的。
如果孩子已经对学习产生了恐惧,这样补救还有希望 阿尔伯特实验,是有后续实验来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法的。 而解决孩子的“阿尔伯特”心理问题的方法是“行为疗法”。 约翰曾经也做过类似的实验,只是可惜,最初实验的对象阿尔伯特,没有能完成他的最终实验,婴儿的妈妈中途就放弃了。 不过约翰在其他的孩子身上完成了最后的“行为疗法”实验。 结果证明,只要让孩子观察这个过程,也就是阿尔伯特实验的整个过程,孩子就不会再害怕这些小动物。 如果孩子已经对学习产生了恐惧感,就让孩子看一看这样类似的视频,孩子就会慢慢痊愈。
对待孩子的学习,以温和沟通为主 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学习的天分,只有少部分孩子会成为学霸。 而大多数孩子,都是维持在一个中等的水平,可以掌握当下学习的知识,但是不会成为学霸。 这是常态,而家长要接受这个常态。 如果孩子不愿意学习,对孩子怒吼是没有效果的,要观察孩子学习的习惯,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对学习产生兴趣,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态度,只要孩子尽力就可以了。
重视孩子学习的过程,孩子学习过程中以孩子的天分为中心,不能强求。 但是方法正确了,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是可以提升的,只是提升空间是有限的,家长不能要求太多。 家长要做的是,纠正孩子的学习态度,而这个过程一定是以温和沟通为主,当孩子尽力了,我们就要接受结果,而不是为了追求高分,强行干涉孩子的整个学习过程。 家长强制干涉,也许会有短暂的效果,但是长期来看,对孩子的内驱力的建立一定是有相反作用的。 对孩子来说,内驱力才是提升学习的关键,而内驱力来源于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都需要家长耐心观察、引导和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