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喜欢玩“躲猫猫”?
时间:2021-12-22 15:26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许多父母会发现,在8~12个月的时候,孩子对「躲猫猫」这个游戏突然有了极大的兴趣。每次我们在孩子面前,把手放在脸上「藏」起来,打开双手让他看到我们的脸重新出现时,总会引来孩子一阵阵清脆悦耳的笑声。这银铃般的笑声就像一味助推剂,让我们不由自主地重复和孩子玩起来。 随着孩子开始学步,探索的范围变得更大,你可能还会发现孩子对藏物品非常着迷。他们会翻箱倒柜,像探索新大陆一样看看柜子里放着什么有趣的东西;他们会移开障碍物(如盖着玩具的布),找到藏在背后的玩具,并且乐此不疲。
到底孩子为什么喜欢玩「躲猫猫」的游戏?动作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 孩子为什么喜欢玩「躲猫猫」? 孩子喜欢玩「躲猫猫」,玫瑶老师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探索「物体恒存性」,开始学习用「图示」解决问题最开始的时候,婴儿许多动作是没有目的的,比如说他挥动双手的时候偶然碰到自己的脸,发现了自己的手并把手指放进口中。 而在8~12个月的时候,婴儿能作出有目的的或者指向目标的行为,能够准确地协调图示来解决问题。[1] 皮亚杰著名「藏东西任务」就是最好的例子。在这个实验中,皮亚杰给了孩子一个有趣的玩具电话,在孩子探索一段时间后,把它用毛毯遮盖藏起来。
8~12个月的孩子可以有目的的「移开」毯子,并「抓」住玩具。「移开」和「抓住」这一系列的动作图示,被皮亚杰认为是孩子所有解决问题的基础。他们会反复练习这项技能,让动作更加熟练且精确。 孩子能找到藏起来的物品,这也是孩子认知升级的一个里程碑——了解「客体永存性」的概念。(object permanence) 最开始的时候他们的认知还停留在:东西藏起来了,看不见是不是就代表消失了?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宝宝在母亲离开的时候哇哇大哭,他们会认为:妈妈看不见了,是消失了吗?她还会回来吗?
随着经验的和认知的发展,他们会逐渐掌握「客体永存性」(object permanence),即看不见不代表不存在。妈妈的脸被遮住了,不代表妈妈不在了,她还是会重新出现的,她甚至会开始期待妈妈的脸重新出现的过程。 从躲猫猫「再确认」的过程带来正向反馈和愉悦感如果你细细观察,孩子们在玩躲猫猫的游戏时会发现:最让孩子愉悦、兴奋的并不是「躲起来」,而是「被找到」。 在我和我们家孩子玩躲猫猫的时候,她甚至还会故意躲在大人容易找到的地方,好让你找到她。 「我猜你一定会找到我!」「你果然找到我了!」这一心理的活动过程,就像是一个积极的正向反馈,当正向反馈越多,孩子自然也会更愿意玩。而「找」的过程,给予了孩子一段空白的时间,使她更期待被找到的惊喜瞬间,带来学习的刺激感。
当然,一旦孩子长大发现了更有趣的事,躲猫猫这个游戏带来的正向反馈无法满足他时,他就不再会对这个游戏感兴趣了。 感受父母全情的「看见」和「陪伴」捷尔任斯基:孩子最喜欢爱他的人,也只有爱才能培养他。当孩子看到并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时候,他会努力听话,不惹父母生气。 在和孩子玩躲猫猫的时候,我们会放下手机和杂念,全情的陪伴孩子。对于一个小宝宝来说,我们可以还会把他抱在怀里,用双眼注视他,这些都让宝宝感受到全心全意的付出和陪伴; 而对大一点的孩子来说,躲猫猫让孩子感觉到身体离开了父母一段距离,但是父母的心思还在他们身上呢。 「躲猫猫」背后,还有这些意想不到的好处 躲猫猫的游戏看似简单,其实背后不仅符合孩子阶段性的发展特点,而且还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 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为独立奠定心理基础对于8~12个月的孩子来说,躲猫猫的游戏让孩子从认知上理解到,事物消失了并不代表不存在。这种认知的升级可以让孩子理解到父母暂时的离开并不是抛弃,爸爸妈妈还是会回来的。
这就为孩子的过渡「分离焦虑」奠定了一定积极的心理基础。 学会「去中心化」,为共情和理解他人奠定认知基础孩子在和我们玩了一段躲猫猫的游戏之后,他们会开始思考:我怎么样才能藏得更好,不被你发现?我又怎么样才能更快地找到你呢?你的体型比较大,可能藏在哪些地方,又不可能藏在哪些地方呢? 这个时候,他们开始学习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心理时就曾提出幼儿在思维方面存在着「自我中心」(egocentric)的特点。 幼儿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认为别人眼中的世界和他看到的一样。[2] 而孩在躲猫猫的过程中,孩子会通过把自己的想法与他人行为进行对照以及比较,学会「去中心化」并理解别人。这些过程都对宝宝思维的「去中心化」很有帮助,他们会变得更容易同理他人,了解自己。
享受学习的乐趣,成为更积极与环境互动的人躲猫猫还能让孩子的思维和动作更得更积极、更有效。「藏」与「找」的过程,同时会协调孩子的身体动作和大脑思维,他们还需要在与成人的社交互动中调整策略和方法,让游戏持续保持一定的兴奋度和有趣性,如此孩子一定会成为更积极与他人和环境相互动的一个人。 根据声音判断方位,使感官判断更敏锐孩子为了在躲猫猫的时候更快的找到藏起来的父母,他们需要启动敏锐的感官系统。通过积极聆听环境中发出的声响,判断父母可能藏身的位置。 我们都有这样一种经验:当我们在路上行走时,如果身后有一辆车经过,虽然我们没有回头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声音判断车子与我们的距离,从而躲避有可能发生的危险。
这就是对听觉敏锐的感官体验,让我们的大脑不加思考的指挥身体作出更精准、更安全的动作。 同样的道理,躲猫猫过程中孩子锻炼的根据声音判断方位,也可以帮助孩子的感官更精确,帮助他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精确的判断。 为了强化孩子理解「物体恒存性」,帮助他们学习用「图示」解决问题,除了躲猫猫,我们还可以和孩子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 创建一个「躲猫猫盒子」,让孩子的双手和心智共同参与玩耍 蒙特梭利有许多类似的「物体恒存性盒子」。(object permanence box)
这些小抽屉和小球的探索可以帮助孩子感受:物品塞进小洞里,从消失又重新出现的过程。这样的小游戏不仅可以增加孩子的认知,减少危机焦虑,同时可以让他们以更加积极的状态与环境互动。 在网上可以购买到很多类似的蒙氏教具,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物品进行改造,让孩子享受当中的乐趣。小年龄段的孩子专注的时间短,对于玩教具玩耍的时间并不长,自制一个「躲猫猫盒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最基础的「躲猫猫盒子」,只需要一个鞋盒、几个木球和胶带即可完成。在鞋盒的上方裁剪出与球大小相当的圆洞,让孩子可以将球投入。
孩子还可以观察到球从洞口滚出来,从视觉上看到球「消失了」到球「重新出现」的过程。
如果你仔细观察孩子的手,你会发现他们的手正在越来越精细化的发展。从最开始紧紧的抓握反射,到逐渐放松,可以灵活使用4个手指、3个手指,到逐渐可以用大拇指和食指捡起十分细小的头发。手的发展会带给孩子智能和心智成长的巨大飞跃。
孩子在大约10个月的时候,可以发展出初步的「钳指抓取能力」,即大拇指与食指相对,抓取小物品。他们的手部动作会变得越来越精细化、智能化。
当他们的手越来越能干,他们就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更加独立。比如,将换下的尿布扔进垃圾桶,(照顾自己)把玩具放进筐里整理好等等。(照顾环境) 蒙特梭利:手是心智抓取的器官。 我们也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让他们的小手变得更灵活,以支持孩子心智的发展。 比如这个小盒子改造成的「躲猫猫储蓄盒子」,可以支持孩子使用「钳指抓握」的技能进行活动。细小的洞口需要孩子更多的使用手眼协调的技能,也给孩子身心合一的工作,以及专注力离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还可以给孩子提供不同形状、不同重量、不同高度的物品,让孩子进行多感官的探索。
随着孩子的经验和认知的不断丰富,他会对空间有更深刻的理解。他可以用视觉进行判断,什么样的形状可以放入何种空间里。 在下面这张图片里,我们看到一个孩子正用一个正方形的小积木放入一个正方形的洞里。他会通过不断的尝试,感受事物消失到重新出现的躲猫猫过程,同时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有能力使事情发生的人。
写在最后 如果我们放下身段,仔细的观察孩子,就会发现孩子喜欢重复玩「躲猫猫」,这不仅仅是「练习」动作而已。动作的背后代表的是孩子心智的发展和成长的需求。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的玩教具更是孩子的天使。正如莎士比亚曾说: 游戏就是孩子的工作。 如果孩子的环境里充满了吸引他们的活动,他们就能做到既发展思维,丰富知识和能力,同时又能享受儿童时代真正简单又单纯的乐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