恳谈李:厌学,不过是成长性苦恼
时间:2018-09-04 10:47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恳谈李:我之所以称厌学为“成长性苦恼”,而不把它当作更严重的问题,上升到人格、道德、前途等立场,是因为我觉得这类问题本身,只是一个过程,一个几乎难以避免的正常儿童成长历程中的现象。什么品行障碍、太懒惰了、不负责任、对不起父母(养育之恩)之类的标签,实是某种莫须有。我希望有这类“问题孩子”的家长们放松一下神经,别再为此过度操心、轻易卷入了。 1.问题描述 在青少年问题中,厌学相当普遍、也突出,引起了家庭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临床心理咨询工作中,我发现,遇到这类问题困扰的家长们比比皆是。他们的困境几乎雷同:孩子如此这般不求上进,将来怎么办?会不会因不学无术而被迫淘汰,以至于变成社会末流、甚而走上犯罪之类的不归途?他们忧心忡忡,同时又无所适从,深陷恐惧、无助、悲观的泥潭,其心之苦涩,不亚于他们眼中“不争气的儿女”。他们通常高度情感唤起,甚至卷入(到孩子的事务中)。他们之如临大敌,比之他们突然发现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有得一拼。 雪上加霜地,他们中的不少人发现,孩子在上学之初始阶段,似乎还是一棵好苗子,那时成绩也不错,表现也甚佳,还不时得到了老师们的喜爱、赞赏,却不知何故,到一个他们完全料想不到的时间点,风云突变,成绩骤然下滑,各种表现也日益不尽人意,越来越多地接到外界的负面反馈。有时他们也被传唤到校,被告知孩子在校表现如何如何成问题,需要他们引起重视,以与校方合力解决。 各种问题中,现在的教育体制使家长们与老师合谋,特别突出孩子的学业顺利发展这一焦点。这方面一点风吹草动,比如“考得没上学期好”,立即会激发出从学校到老师、到家长一连串的焦虑反应。追究之下,最终他们或多或少也能发现,孩子成绩下滑的最直接原因,无非就是学习热情的下降(即厌学),而且,这种下降又时常是一种难以扼制的发展态势为背景的,很难逆转。 厌学问题的解决的确不易。原因在于,问题背后往往有着深刻的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多种多样的病理性相关因素影响,难以一言以蔽之,也难以单方面努力就能完全解决好。 下文所述,主要是从家长或家庭角度简述一下可选的优化应对策略,而假定孩子是未成年的,可以在这个问题上大体免除个人责任,同时将学校与社会的因素搁置。 作为孩子的照料者(监护人),面对这一棘手问题时,要做些什么(调整),以协助孩子超越这个阶段的成长性苦恼,跟上同龄孩子的发展步调呢? 2.认知调整 1、孩子的所谓“问题”,不过反映了其自我发展中的某一特定时期的特定现象。几乎每个青少年,在其兴趣多变、自由探索方向不确定的迅猛发展时期,注意力稳定地聚焦于某一特定领域(如学习),是不容易的。 2、现象是表面化的。比现象更重要的,却是心理深层(即心理动力,或情感)的。一般地,越是内心情感通畅,身心放松和自由都能实现的孩子,发展便可以是无阻碍的,表面化的那些问题(所谓“症状”)出现机会便会很少。 3、在这种情况下出现问题,也就可视为孩子所处环境出了问题的精确反映。此时与其把孩子身上的一时问题当作问题,不如当作环境出了问题的某种敏感信号。 4、如果孩子厌学问题,的确相关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严重偏差,则应考虑更早期的环境影响,找出非直接、却作用已经内化的那些不良家庭因素,有针对性地通过检出并矫正家庭(功能失常)问题来解决厌学问题。 3.保持距离 1、家长从关切孩子的立场出发,自然容易为孩子的事思虑。只是,作为家长,需要特别注意,孩子的事(厌学或其它)本质上仍是属于孩子的,而非自己的。这样的意识,有助于家长觉察并学习尊重与孩子之间存在的边界,避免失控的过度卷入。 2、即使你要向孩子表达你的关切,也要适可而止。原则是不将自己的过度焦虑,不经意地传递给孩子,增加其心理压力。尤其是,当孩子与你的关系比较密切时,这种焦虑情绪的传递是很快速也经常是很隐蔽的,得更加小心。 3、尊重孩子意味着尊重孩子自身的问题与其自主性或主体性地位相匹配。即,假如你要帮助孩子,至少要以孩子承认自己存在需要帮助的问题,或困难,并希望得到你的帮助为前提。 4、倘若他或她自己没觉得学习成绩下降或“厌学”构成其心理困扰,你得保持冷静的旁观姿态,并鼓励孩子按自身节奏来调整,来发展。 5、假如孩子不扭曲地表达了需要帮助的意愿,你则可与之合作面对问题解决;这时也只是意味着你处于次要的、从属的、协助的位置,不可越俎代庖。你启发并鼓励他或她开动脑筋构想问题解决之道,而尽量不直接提建议。你须尊重孩子自己想出来的探索性的应对,哪怕它是不完善的、结果难以预期的,也是如此。 4.沟通模拟 1、孩子,我最近看到你似乎在学习上有所懈怠。这一观察符合你的实际情况吗? 2、如果符合,你对此有什么想法或看法,愿意与我分享吗? 3、你觉得自己在学习等方面有什么样的困难吗?需要我和你一起探讨一下成因及解决办法吗? 4、我看到你的状态变化,是有所担忧的。但我不愿意把我所看到的当作完全客观的现象,也不想你因为我披露我的担忧而受到影响。我想知道,当我向你披露这些时,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5、你觉得你过去有哪些经验可以用来解决你当下的问题呢? 6、你希望我在你的问题解决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需要我做哪些调整吗? 7、我很愿意了解你除了这个特定的问题或困难外,还有其它的什么事情需要让我知道,并需要我协作的。 8、你觉得你向我敞开说说你自己的事情,有什么样的感受?你习惯这样和我沟通吗? 5.避免误区 1、将孩子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轻率地置于学业之后,分数、名次挂帅。受到社会流行文化长驱直入的影响,缺乏独立思考,不加批判地接受。 2、无端地攀比,无视自己孩子的独特个性,以及相应的历史性成长背景与过程,拿一般标准或更苛刻的要求来施压于孩子,那将是一种拔苗助长、背道而驰的行为。 3、被高度唤起的情感所淹没,将极其高强度的焦虑不经意又经常地传递给幼小或不成熟的孩子们,污染他们脆弱的心灵。 4、以一种抽离又强加的姿态与孩子互动,显示自己的权威或自恋,不顾孩子的心理准备状态,强行落实自己觉得好的计划或建议,与孩子订立有嫌霸王条款的“合约”。这类应对将严重损伤孩子的自主与自发性,侵蚀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主体意识的正常发育。 5、扩散自身焦虑到与孩子相关的环境(如家族)之中,一点小事弄得众人皆知,破坏了孩子更大范围的生存环境的安全性。 6、轻忽与孩子之间(爱)的关系,却试图越过这一必经之路,要求或替代孩子解决他或她(们)的问题。 7、轻易放弃希望,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气馁、信心丧失和悲观情绪。这种状态将亲子关系中最底层的联结——信任和鼓励放逐了,后果极为可怕:孩子内心阴影浓长,并极易于走向(对父母的)怨恨。 6.美好预期 孩子自己具有的向光性潜能,是其自我依靠最有用的资源。这些潜能,值得家长们信赖。他们最终会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我们只要敲敲边鼓,喊喊加油,注意别在孩子自我成长的路上设置不自觉的某些障碍,孩子的成长其实是有其自我保障的。 未受污染的成长潜力,经常蕴含于孩子的聪明直觉之中。他们有时看似漫不经心的应对,却有着超强的智慧包藏其间。 通畅的情感意味着美好的关系;而美好的关系高度依赖于家长们在亲子关系中的有效经营、个人人格的发展与成熟。孩子越年幼,对这种关系通畅的敏感与依赖越甚,因而对家长的心态、认知、能力等心理素质的要求越高。 家长与孩子同步成长,是一种必然。没有几个家长事前就有充分经验来面对亲子关系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的。边走边看,开放地探索,是关系成长的不二法门。 你的孩子永远是你的孩子;但你的孩子首先属于他或她自己,其次才属于你。最终会有这么一天,他们会从物理乃至心理上离开你,分化出去,独立成人。那时你虽然逃不掉某种心痛,但你要提前准备好迎接它的到来,越主动、越平静越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