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心理 > 网络心理 >

找工作焦虑让她选择出走

 上周末下午3时,许先生的大学生女儿离家出走了。临走前,她很平静地对许先生说,我想外出找工作。之前,整整二个月,她一直都呆在学校或家里。别人忙着外出参加招聘,她却上网,要不在学校看书。许先生很为女儿工作事着急,准备了很多招聘会资料给她选择,她开始自信满满地等她曾投递简历的企业找上她。可是,二个月过去了,一点消息也没有。上周末中午,全家人一起吃饭时,女儿对许先生说,我想外出找工作。许先生还想这下她终于肯出门了。谁知,她再也没有回来,也没有回学校。
    记者从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了解到,近期大学生患焦虑症的人明显增多,很多与找工作有关,门诊统称这些现象为“找工作焦虑症”。

    自认为是最不幸的人

    珠珠长得眉目清秀,但她却自认为是最不幸的人。她告诉心理医生,最近几乎听到的都是一些不幸的消息,如研究生毕业因找工作不顺,选择离校出走;大专生毕业,因为他们的学历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只能苦苦哀求招工单位,结果被骗失身。
    这对她信心打击很大。QQ上和一些同学、朋友们聊天,焦虑很明显地写在大家的字里行间。珠珠说,不用看到他们的视频,我就能够穿过文字看到那些焦虑的面孔和焦虑的心。
    这种焦虑,珠珠自认更甚。看得出来,工作是越来越难找了,有时候竟然连找一个好点的单位实习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已经为找工作奔忙了一段时日,失望和迷茫开始写在自己脸上,曾经拥有过非常骄人的高考成绩,但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即使母校再有名气却又如何?照样在现实面前碰壁。如果考研,也在焦虑着万一考不上的话,自己是否会在找工作上又比别人慢一拍……

    时常在恐惧中惊醒

    小婉已连续好几天都无法顺利入眠,早晨也时常在恐惧中惊醒;心中仿佛有块沉重的大石头压着,时常对着天花板发呆,脑中一片空白;她一直想不明白,如果没有工作那该怎么办?是回家乡,还是留在上海混日子。想到大学生要像打工者一样谋生,小婉就一阵焦虑,不知怎么办才好?
    小婉说马上要过年了,可自己的工作还没有找到,尽管自己很努力,可是每天的奔波还是没有结果。于是,她开始失眠,半夜1、2点多还是没有睡意。睡着后,时常惊醒。梦开始连续光顾,又是噩梦。早晨,时常在恐惧中惊醒,她患上了严重的“找工作焦虑症”。不想做事,害怕听到别人议论找工作的事。终于,她选择出走,漫无目的地走,心里充满了焦虑和恐惧。
    这可急坏了他们班上同学老师,大家一起到大街上到处寻找,一直到3天后,小婉自己回到学校。班上同学老师都问她这几天到哪儿去了,她只说自己看书去了,再问便不再说话。

    跨越“焦虑”的陷阱

    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师指出,理想和现实中的差距,让我们许多大学生面对现实问题往往感到痛苦、茫然、无聊、苦闷,由此产生焦虑。对焦虑情绪进行进一步剖析,就会发现如下的特点。例如,有人做事急于求成,一旦不能立竿见影地取得所谓成功,就气急败坏,从精神上“打败”了自己,这是焦虑陷阱之一。认为自己的表现不够出色,被别人“比了下去”,丢了面子,于是就自责,自渐形秽,产生羞耻感,这是焦虑陷阱之二;缺乏分元化的观念,以为做不好的事情都是自己的责任,自己太笨。却不知一个问题的解决,其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有时是“有意栽花花不开”,反而“无心插柳柳成行”,人们却常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认为努力与回报不平衡,便埋怨社会不公平,这是焦虑陷阱之三;绝对化的看事物,常常会导致自己总是否定自己,这是焦虑陷阱之四。
    当今的大学生,面临着无资金、无资源、无经验的尴尬局面。就用人单位而言,希望能够找到既有经验、又能够带来项目的管理专业人才,尤其是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希望找到的人才是一专多能。所以在应聘者眼中,自己是人才,而在用人单位眼中,他们需要找到的是人财,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效益的员工,所以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和眼光越来越高,求职者的心理期望值越来越低。理想和现实中的差距,是造成焦虑情绪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专家破解心理难题

    那么如何解决这样的局面,也就是说如何找到心理平衡点,尽快获得理想中的职位呢?心理专家下面的建议对于克服焦虑情绪极其有效:
    1.不要“看着别人活,活给别人看”,要问一问自己我的生活目标是什么?我是谁?我是不是每天有所进取?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愉快地接纳自己,以自我评价为主,正确对待他人评说。
    2.在找工作等社会交往中,让自己坦然、真诚、自信、充满生命的活力,充分展示你的人格魅力,就会赢得成功。
    3.锻炼人际交往中的亲和力,世界已经进入了合作的时代,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在智慧、在内心,学会找人帮忙、与人合作,共同赢得胜利。
    4.活得积极自主,潇洒自在,为自己寻求快乐,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对于解决任何问题无济于事,还要学会心平气和、乐观、勇敢、自信,是克服焦虑的精神良药。
    5、为此,我们就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发掘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而不是做一个被动适应的个体,在焦虑情绪及巨大失落编织成的网中作茧自缚,荒废大好年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