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网民们的九个心理
时间:2018-06-08 15:19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一:无聊 年轻人精力旺盛,有时候无事可作,觉得无聊也很正常;既然人觉得无聊,自然要找点事做,找些话说;但是没事找事,没话找话,习惯了,竟然成了一种个性,成了一种潮流,成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就是个很怪异的结果。 代之而起的是,网民面对面表达真实情感惜语如金,一旦到了网上,在键盘前,打开无聊的话匣却是滔滔不绝。现实生活的残酷,让人过早得学会理智、放弃和自我保护,网络的兴起,以高科技的方式引导人们换一种方式生存,换一种虚幻的方式表达情感。 管他实话废话,管他有聊无聊。错字别字不妨碍我们相互沟通,即使是废话,我也要烦人烦出个个性,这就是真真切切的我。 二:夸张 不知从何时起,东方的表达情感的方式日益西化,越来越直接,丝毫不掩饰。最早的时候的”携子之手,与子偕老“,到了大红大紫的《还珠格格》,”山无棱,地无角,天地合,誓乃与君绝。“的诗句虽说用来描述两对年轻人的真诚爱情,总是多多少少还有些复古的情怀。”夸张“的言语和场景,180度大转弯,男女主角言归于好。闪电式的相恋,闪电式的相恶,闪电式的再次相爱。现代的青年连浪漫而悠长的恋爱过程都不太耐烦,按下”停止“键,再按”快进“键,最后是”播放“键,爱情如蛙跳般戏剧性的进行。不论爱情还是其他什么都可以在通过网络进行无限的扩大,这样的效果正是广大网民们希望得到的。 三:“先入为主”的 受众注意的“激活”和“警觉”主要表现为对“第一次”出现的报道的浓厚兴趣,即人们更愿意接受第一时间得到的信息。这就要求在网络高速更新的信息流中,信息发布部门要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如果事件发生后,信息发布者失语或信息延迟,就很容易为各种负面的、不负责任的信息传播创造条件,为以后扭转网络舆论方向增加困难。 四:把网络作为显示“本我”的窗口 网络舆论的主体是公众,是普通的社会成员。现代社会人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可能会遭遇各种挫折,对现实环境状况心存愤恨不满,或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性而对社会问题缺乏科学判断。BBS、ICQ、EMAIL、BLOG等网络舆论阵地恰巧为这些人提供了一个情绪发泄的空间。在网络上把“东西”称为“东东”的“童语现象”很是普遍,很难想象这在网络以外的任何交流环境中会出现。它折射出在当前这个高压力快节奏的社会里,人们对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向往。而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这样的情绪无异于向竞争对手、向社会示弱。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没有人知道你的性别和年龄,没有人与你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竞争,网络便成了宣泄感情、显示“本我”的最佳地点。 五:“意见领袖”欲增强 网络给网民提供了陈述观点、发表评论的平台。网民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充当传者的角色。部分网民希望成为主导社会话语权力的主体,渴望被社会注意、理解和认同。为了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他们直接表达对社会和生活的理解,着意与传统文化的含蓄、内殓与谦逊相疏离,且乐此不疲甚至标新立异,以此希望成为享有声望的“意见领袖”。标新立异的另一方面往往是视传统和权威于不顾,表现出完全的随心所欲来。“因此,他们常以出格的表达来达到一种放松,并企望以此体验一种快意。言辞的出轨、观念的冒险,是青年人经常采用的一种炫耀性的社会互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