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心理 > 网络心理 >

从“咆哮体”读出什么

  日前,一位学法语的年轻人在网上发帖,以咆哮的语气发泄对自己所处行业的不满,其文体被网友称为 “咆哮体”。短短数天时间,记者、编辑、医生、飞行员、会计等等各行各业的人们纷纷写出本行业的“咆哮体”,高分贝的宣泄自嘲、众多网友的追捧跟帖成为网络奇观,引发一场网络语言的“语体痉挛”。

  作为一时的笔墨游戏,我们对于“咆哮体”完全可以一笑了之。不过,从这字里行间解读出来的人们对于职业的厌倦情绪,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社会分工高度发达,许多人都只能在相对狭窄的职业领域中,反反复复从事类似的劳动,再加上激烈的竞争压力、快速的社会节奏,身心俱疲、烦躁焦虑等等不适和障碍就容易“油然而生”。而此前见诸报端的多项调查,显示有一半左右,或高达七成以上的职场人士对职业感到厌倦,甚至患上职业厌倦症和职业枯竭症。也正是由于职业厌倦和职业精神的缺失,使一些灰暗的 “行业潜规则”得到生存空间,甚至滋生蔓延,严重困扰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贻害不可谓不大。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经济体向现代经济体转型的过程之中,尚面临着繁重的转型任务。顺利实现经济现代化转型,既要求劳动者对于本职工作具有内在热情,又要求建立起一整套成系统的职业操守、职业道德等职业文明。这其中既涉及到内生精神资源从传统到现代的成功转化,也涉及到对于外来优秀思想资源的吸收利用。在这方面,发达国家的“他山之石”或许可资镜鉴。德国思想家韦伯论述过,新教伦理中的“神圣天职”观念,曾经激发起人们对于职业的热情。这种对于职业的神圣感和内在热情,成为现代社会职业文明的重要精神来源。同样,在日本,传统思想中的忠诚、信义、廉耻、名誉等等因素,也在其经济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成为“日本制造”和日本经济奇迹的重要精神动力。

  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包含着丰富的职业伦理规范。在《礼记·学记》中,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敬业乐群”;而“安居乐业”,则既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又包含着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甚至还体现了对于“仁”的至上追求。建国之初百废待兴,人们满怀革命乐观主义和崇高理想,满怀激情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最终克服了艰苦的自然和经济条件,取得丰硕的建设成果。若论条件的艰苦程度和工作的繁重程度,那时候的情况应该数倍于今,所以那个年代建设者们身上所洋溢的昂扬斗志和献身精神,无疑最可以确证精神的力量。

  不可否认,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传统的“敬业”精神和理想有所弱化,一些人片面强调职业的经济属性,仅把职业理解为“饭碗”,“为稻粱谋”而不得不为之。事实上,一旦抽离了职业的意义和价值,劳动者的精神就将无所依托,就容易沉沦于“混日子”的状态之中。由此,因萎靡不振的精神而生出“厌倦和枯竭”,因烦躁焦虑而吼出声声“咆哮”,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而这,才正是“咆哮”的要害之处。

  所以说,“咆哮体”事小,可以付诸一笑;但职业厌倦事大,不可不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