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背后的缺失
时间:2019-10-01 10:44 来源:未知 作者:健康网 点击:次
我最初对于每位新生的了解,一般来源于记录同学的各方面情况的履历表,其中一张名叫杨凌峰的表格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的家庭组成情况与一般同学无异,父母均为知识分子,从事一份体面的工作,家里离学校五分钟步行就可以到达,应该说客观上有比较良好的就学环境,然而照片上的这位同学的眼神明显有一种桀骜不驯,甚至有一种冷漠与拒绝,果不其然,开学初的新生的军训他的迟到频率之高居年级榜首,而在着装上也往往让人对其侧目而视,不是帽子不戴就是校服不穿,我从侧面了解到他在初中的行为习惯就是如此,众多任教老师对其无计可施,只能围追堵截,如果沿袭旧的办法,那无疑就会导致消极被动,于是就有了正面与他的一次沟通,我对他说:“我会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一个同学,每个人或许都有一些往事不堪回首,但是每个人也毕竟需要一个新的开始的机会,我一定会让你看到这个机会。”在我坦诚的目光下,他直言相告:“初中的老师对我的自由散漫都是敬而远之的,我在学校唯一的立足之本是还算尚可的成绩,只有谈到成绩我还有些许的荣耀感,后来我就干脆视行为规范于无物,认为只要成绩过得去就行了。”他说这话的时候没有一点自责反而有一些无奈,可以这样说,行为规范不良者在校园里也不算首例个例,但像他完全游离于校纪校规之外的边缘人物也确属特例。 在他行为表面的背后,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于是我想有必要进行一次家访,毕竟一个人的成长与他的家庭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他家我见到他妈妈的那一刻,他妈妈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神色但随之又黯淡下去,我明白这神色倏忽变化之间的内涵,她希望新的境遇能带给她孩子新的希望,然而这个“新”究竟对于他有否有用毕竟还是个未知数。于是先有了杨同学的成长经历简介:“他从幼儿园就这样,不服从行为规范,顽劣有余,”果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过一个家长连孩子的幼年时期都无法掌控而任期自由散漫,这一点有些出乎我的意料,“那么你们平时与孩子交谈沟通一些什么话题?”我问道,同时也特别注意了在座一旁的杨同学的表现,他的表情依旧是冷漠的,仿佛他与父母之间压根儿就不存在什么话题的沟通,脸上露出一副置身事外的神情,“他既然已经都这样了,我们也只能以成绩来要求他,毕竟考个好分数对于将来还是很有用的,我们父母在做人方面也很失败,也是靠考取一个好的大学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这就是一个分数受益者对于孩子的教育之道,无怪乎就轻视忽略了孩子其他素养方面的教育指引,诸如人际交往中与他人的友好合作,谦让共处,遵守社会学校基本的公共准则,而只是一切向分数看齐,成了分数决定论下的偏狭者。这样的教育不仅仅会导致其人格上的种种缺失,并且使他在人格完善的道路上也是困难重重,因为他的自我实现的途径非常狭隘,而一旦这条途径堵塞,就可能导致个体的精神崩溃及对个体存在价值的种种迷失。特别是孩童时期父母冷酷或拒绝的态度,便会影响到这个人的自我概念的健康发展和他对现实世界的觉察,这个人开始自我防卫,甚至从真实的感受中抽离出来时,更难成为自我实现的人。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大师马斯洛在1940年代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他将研究焦点放在心理健康的个体上,特别是那些所谓“自我实现”的人身上,认为自我实现: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当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并表现出来时,人们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这些人较不易受到焦虑与恐惧影响。在这一点上,我想有必要与其家长作这方面的长期的沟通。 后来突如其来发生的一件事证实了我的判断,进入高中的学习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容易,成绩的大幅度滑坡使他的唯一的精神支柱轰然倒塌,有一天深夜在百般迷惘沮丧中,他用刀片割破了他的手背,第二天被我无意发现了,伤口割得很深已经开始发炎,我二话不说就先带他去医院急诊包扎,事后回想起那一幕他仍心有余悸,我想这件事对他应该会有所触动,可能因此就会纳入到一个正常的轨道上来,而以他现在的认知素养是无力去摆脱眼前的这种困境的,所以必须让其意识到人天生的除基本需要的满足后就要建立起另一种心理需要,这是对于存在性价值的需要,虽然不强烈,但如果失去,就会导致超越性精神疾病或“灵魂病态”。这种心理需要就是超越性需要,而如果长期丧失这种超越性需要,即超越性动机不能满足就会引起的存在于精神上的疾病,它们包括玩世不恭,冷漠,厌烦,缺乏热情,失望,无助感,虚弱,和虚无感,我想他也不愿意陷于这种困境中而成为一个病态的人,我建议他把自己的感情出口放宽,莫使心胸像个瓶颈。对生活环境中的一切,多欣赏、少抱怨;有不如意之处,设法改善;坐而空谈,不如起而实行。设定积极而有可行性的生活目标,然后全力以赴求其实现;但不能期望未来的结果一定不会失败。莫使自己的生活僵化,为自己在思想与行动上留一点弹性空间,偶尔放松一下身心,将有助于自己潜力的发挥。与人坦率相处,让别人看见你的长处和缺点,也让别人分享你的快乐与痛苦。 “假如你走过一片平原,假如你有良好的走的意愿,可是你却在往回走,那么这是件令人绝望的事;但是你如果是在攀登一座峭壁,它就像你自身从下往上看一样陡峭,那么倒退也可能是地理形态造成的,那你就不用绝望了。”最近一次的谈话也让我看到了一道阳光,他愿意与学校的作息制度保持一致,(迄今为止他已经做到了),试图与每一位同学建立一种友善的关系,同时也要学会做自己的朋友,从憎恶自己的无能虚弱中摆脱出来,,最终建立起一个崭新的自我,同时,在任何时候,任何程度上去发掘自身潜在的天赋能力。最近我在他脸上看到了一种健康的感激之情,这是人与人之间有了爱和同情之时才能产生的,至少他对自己及他人都能抱著那么一些喜欢及接纳的态度了。杨凌峰同学是一个特例亦是一个典型,让我想到有些青少年由于生理、阅历、和思想的局限,对于自身存在的个体意义及社会意义认识不足,对于成长过程中的美好事物对他的影响知之甚少,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一种二极背反:尽管我们的学生是处于生命的黄金阶段,正享受着人生中最美好的朝阳期,然而他们在认知上,有时却处于生命的迷惘期,不能领略到生命的奇光异彩,所以如何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从而优化学生个体生命的审美意识,提高个体与群体之间联系的觉悟性,不仅是一种思想关怀,而且是一种人文帮助。 (责任编辑:健康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