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儿童“自杀率”,越来越低龄化?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是关键
时间:2021-04-21 11:42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现在的孩子承受能力太差了,真是经不起挫折的一代人啊!你看我们那会儿,被老师用黑板擦打到手肿,下课后该怎么开心就怎么开心,考不好被父母收拾一顿,哭过之后依然该干嘛就干嘛,也没这样啊!” 是啊,以前的孩子似乎都比较皮实,就那么摔摔打打中长大,有些已经事业有成,有些为人父母,他们或许还记得之前的伤痕,但还是很好的生活着,不是吗? 每个年代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都差不多,只是以前网络没有这么发达,所以我们无从获知那些信息。 我觉得,这句话也对,也不对。以前网络确实不发达,但根据一些资料的记载,现在孩子的自杀率确实越来越高,并且越来越低龄化,这也从侧面印证出现在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低下。
为什么孩子的承受力越来越低了? 很多家庭都是4+2模式,从孩子出生开始就获得了足够的关注。想要什么就能获得什么,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孩子习惯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进入学校后,老师面对的孩子群体人数比较多,自然不会以某一个孩子为中心,从家庭到学校的变化,造成了孩子心理落差比较大。
邻居王太太是一个十分疼爱孩子的妈妈,她恨不得把所有,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所能获得的最好东西,统统给孩子。孩子遇到什么问题,都会挡在前面,她用爱给孩子打造了一个乌托邦的世界。 然而,这个被父母保护过度的孩子,在大一的时候,因为生活不会自理被学校退学。后来因为心理承受力能力低下,而变得精神异常。
我身边还有一位妈妈,孩子刚上1年级的时候,就给孩子买了成套的黄冈试题,并要求孩子每天写完学校布置的作业好,好做语文、数学试卷各一张。这种情况在很多家庭中是一种常见现象。 父母把全部的希望押注在孩子身上,谁家学的多,拼的狠,未来孩子就会更有出息。过度关注成绩,每天孩子像一根炫崩很紧,太紧很容易崩溃。
湖北大学心理学专家徐学俊教授说:尚未成年的孩子,心理素质普遍脆弱,作为家长,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 美国行业组织儿童医院协会为NBC新闻收集了46家医疗机构数据发现,自2016年以来,6-12岁儿童因自杀或者自残的人数比往年增加了一倍多。其中有1.3%的人报告说他们曾试图自杀,而9.1%的孩子说他们有自杀行为。 而在这些家庭中,有88%的父母不知道孩子有自杀的念头,有一半的父母不知道孩子曾想过自杀。因为他们缺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导致对孩子的不开心、绝望的想法一点不知。
如何改变孩子心理承受力 面对越来越低龄化的自杀率与患抑郁症的几率,怎样改变孩子的心理承受力,是一件费心又费时间的事情。
首先,父母要重视家庭教育,给孩子积极健康的引导。 家庭教育不是一味地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是培养他的心理、品德、行为习惯、社交能力等各方面。我们经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所以,家庭教育的引导尤为关键。心理学认为:孩子人格的形成,父母的教养方式起着决定的作用。要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力,我们要给孩子积极健康的引导。比如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产生矛盾,父母不要一味的责怪他人,而是与孩子分析原因,并且引导他正确与人交往。
其次,正确积极的死亡教育。 中国是一个谈“死”色变的国家,但随着人们接受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引导孩子正视“死亡”教育。但也有人提出疑问:的 这是一个值得家长思考的问题,没有标准的答案,因人因事而异。但我认为,在给孩子上“死亡”教育课的时候,让他知道生命的美好在于活着,只有活着才能看到美好的世界。
最后,加强孩子户外运动活动时间。 很多孩子户外活动时间越来越少,每天面对最多的就是各种作业。有研究显示:缺乏运动是人们罹患抑郁症的潜在因素之一。运动的过程中人体会分泌多巴胺,这种物质能够帮助消除不良情绪。 所以,改变孩子心理承受力,要让他们感受到快乐。而且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动,如果你总是让他各种学习,孩子会感到生命无聊、无助、无意义。 枕边育儿寄语: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美的教育是家庭教育。所以,孩子未来走向如何,家庭教育占很重要的成分。不知道你是否也认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