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长大以后发现,自己一个朋友都没有
时间:2021-09-14 15:11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小时候,大多数人都会有一群非常要好的小伙伴,做什么都要在一起。慢慢的,我们开始长大,离家里越来越远,我们更加注重维护身边的人际关系,似乎每个人都有一个或者多个“知心朋友”。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们和朋友似乎渐行渐远了,再没有聊不完的话题、用不完的精力和分享生活的心情,朋友一年比一年少。等到最后,我们似乎才终于发现,曾经形影不离的好友很久以前就断了联系,现在生活的环境中没有一个人和自己是无话不谈的关系,我们竟然一个交心的朋友都没有。 我们的朋友们呢?他们去了哪里?
人的情感 人是群居动物,“交友”是我们刻在骨子里的天性。 每个人都是独自来到这个世界,最后又独自离开,在这个“到来”和“离去”的过程中,为了不让自己成为一座不依不靠的孤岛,我们搭建了桥梁,企图对抗孤独。
交友,是我们和世界与社会取得联系的直接方式,一般情况下,我们的朋友比亲人要多得多。在大多数时间里,我们接触的人都是在这个社会中游离的对象,小时候只有朋友和家人之分,长大了,我们慢慢将认识的人分类的更加细致,同学、同事、家人、朋友和陌生人,哦!差点忘了,还有恋爱对象。 在这些分类中,我们会用不同的态度来对待对方,也会获得不同的情感回馈。
小时候的一块橡皮擦或者一个仔仔棒就可以换来新的朋友,在后来,任何人都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较多的精力,才能慢慢发展和维护一段感情。因为时间似乎的不只是在往前走,还在悄悄抹平过去。 什么程度才算得上“朋友”?
朋友 朋友也分很多种,普通朋友、朋友、好朋友以及更高阶的知己。 见面可以点头问好,偶尔三言两语,但更多时候几乎没有交集,这样的关系是普通朋友;生活和工作都有重合,偶尔会相伴同行一段人生旅程,愿意分享部分生活,举手之劳无伤大雅,这是朋友;互相了解熟悉,几乎无话不谈,知道彼此的家庭和生活背景,愿意共同完成一些事物,面对困难会第一时间想到的人,这是好朋友。 最后的知己是最难遇到的,虽然在形态上是两个个体,但在精神上更像是一个人,似乎不用多说什么,就能了解彼此的心意,可遇不可求。
在大多数人的生命中,都会有普通朋友、朋友和好朋友这三类社会和情感关系,极少数人会遇到难能可贵的知己。观察这些人际关系的背景,我们会发现,在一般情况下,前三种关系是递进式发展起来的。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在社交中,人类通常会选择和自己具有相似点或者吸引自己的人接近,这能在最大程度上加快关系的发展进度,从陌生人变成熟悉的朋友甚至知己。
但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似乎慢慢丧失了这样的兴趣。微信好友列表里可能有几十上百甚至几百来号人,但翻看了半天的朋友圈,和自己有关系的内容几乎没有,想要分享心情的人也找不到。 从学生时代开始,我们明明有很多无话不谈的朋友,这些朋友都去了哪里?
成长 孤独是生命的常态。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慢慢发现,自己的朋友越来越少,到最后几乎找不到一个像从前那样的好友可以谈天说地。是我们丧失了交朋友的能力了吗? 小时候,我们总想着快点长大,觉得会拥有更多自由。但当我们真的长大了,又开始怀念从前的自己和朋友,因为现实生活中,曾经的朋友基本都渐行渐远,我们似乎连一个可以说说心里话的对象都找不到了。
经过长达生命四分之一的学习生活,我们就像是一个个突然驶入大海的扁舟,被迫挤进人群,每个人的方向都不一样,最后渐渐迷失。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和从前的朋友还会坚持联系,但随着生活的交集越来越少,感情和心理的距离也越拉越大,可能完全归于两个航线,只知道彼此存在,却不再有任何消息。
不是我们不愿意再分享生活,而是生活越来越忙,身处不同的环境,建构了不一样的价值观,彼此之间再难得到符合心理预期的回馈,我们更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以至于最后失去分享的欲望。
都说人心复杂,进入社会后,我们会不自觉地划分“圈子”,提高心理防线,将生活和工作区别得更加明显,在一定程度上陷入自我封闭状态,并且开始变得现实,面对事情不愿付出代价,更倾向于由低成本获取大回报。 显然,时间和精力付出,并不一定能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预想中最好的状态,我们自然不会愿意冒着打水漂的可能,去尝试代价相对较大的事情,因为“不值得”。 更何况,“云端”是个非常棒的发明,很多“不必要”和“必要”都可以“云”解决,被工作占据了大部分时间的我们,当然更愿意将有可能的空闲留给自己,能在“云”上解决的事情,完全没有必要将时间花在“见面详谈”这一道程序中。
当老朋友远去,而新的朋友几乎还只能停留在“普通朋友”那一栏,难以再获得向深处发展的可能。这些都是生活中会出现的不完全必然的结果,为什么说“不完全必然”呢?因为在个别案例中,也有即使相隔很远的时间和空间,还一直保持着最真心的那一份友谊存在的情况。 朋友都是慢慢相处发展起来的,我们不愿意再重新接纳他人走进自己的生活,是我们的心理出现问题了吗?
心理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到一个新的环境,人会不自觉地在心里筑起一道高墙,用来防他人靠近,这是正常的现象。 当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人或者事物的时候,自然会加大主动靠近的几率,从而使两者产生交集,但由于人的心理多变性,偏好也总是跟随其他原因发生变化,这样的不确定性也让“主动”成为“稀有”行为。 但我们偶尔也可以适当打开心理防线,至少在自己的舒适区内,寻找一个合适的交叉口,尝试着将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去,说不定会有意外收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