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妈妈在家时,宝宝反而更容易哭闹?
时间:2021-12-06 12:06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前天有一位粉丝给我发私信吐槽:
宝宝白天跟着爷爷奶奶时乖得不行,就像一个可爱的小天使。 可等到晚上妈妈回到家后,宝宝就会变得特别任性,吃饭必须得“连哄带骗”,睡前稍有不顺心就会嚎啕大哭,动不动摆出一副“一哭二闹三撒泼”的模样。 这位宝妈很是郁闷:为什么我在身边,孩子反而变得“调皮”了?是我哪里做得不好吗? 我给这位宝妈回复说:恰恰相反,你很优秀!正是因为宝宝对你足够的“依恋”,才会有这样的表现。
如果孩子不哭不闹够独立,那么妈妈才应该多多反思,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宝宝的不同反应,代表着不同的依恋关系1950年,英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创建了“依恋理论”。 鲍尔比认为依恋是婴儿与照顾者(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情感关系,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 在鲍尔比理论的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做了著名的“陌生情境实验”,通过为婴儿模拟陌生环境、与妈妈分离、和于陌生人相处三种情境,来观察婴儿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绪反应、对妈妈的依恋行为等。
经过数次试验后,爱因斯沃斯根据婴儿的不同反应,将依恋行为总结成4种依恋关系: 1.焦虑-抗拒型依恋 这类宝宝即便妈妈在场,也很容易表现出焦虑的状态,且当妈妈走开时,反应极为强烈。 即便妈妈很快回到身边,也不容易得到安抚,对妈妈表现出一种既亲近又抗拒的状态。 2.焦虑-回避型依恋 对于这类宝宝来说,妈妈的重要性被无限降低了,无论妈妈在不在场,宝宝的表现都没太大差异。 宝宝对待妈妈没有亲子之间的那种亲密感,好像已经“伤透心”一样。
3.混乱型依恋 混乱型依恋是最糟糕的一种情况,在这类宝宝看来,妈妈不仅很难带来安全感,反而还是紧张情绪的来源。 在面对妈妈时,宝宝本能地感到依赖,但又情不自禁地有些恐惧,于是处在一种矛盾的状态中,有时可能对妈妈表现亲近,有时则会显得十分抗拒。 4.安全型依恋 这样的宝宝在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够安心地玩耍、毫无顾忌地表现自己的好奇、自由地对周围探索。 当妈妈在场时,在陌生人面前这类宝宝也不会过于紧张,可以表露出友好的态度,但是当妈妈离开时,宝宝会有明显的不安,表现出焦虑行为,而得到妈妈的安抚后,会很快好转。
如果妈妈发现自己在身边时孩子更容易哭闹,其实恰恰是处于“安全型依恋”的状态。 只有妈妈能够和宝宝和谐相处,宝宝的生理、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才能建立对妈妈的信任感,形成这种健康的“安全型依恋”状态。 而当孩子出现另外3种依恋关系的状态时,宝妈就应该多多反思了,自己是不是没有给予宝宝足够的陪伴?是不是在对宝宝的态度上存在问题?需要及时建立宝宝对自身的信任感,改变依恋状态。
怎样与宝宝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理念“Goodenough mother(足够优秀的妈妈)”,并给出了具体的实现方式“holding(保持)”。 要与宝宝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足够优秀的妈妈”需要对宝宝的需要保持敏感,能够给其所需要的一切,包括生理、情感两个方面。 比如当宝宝用哭声表达饥饿时,妈妈能够很快为孩子哺乳;当宝宝在这个世界初来乍到,感到陌生时,妈妈应该给予孩子怀抱、陪伴,为孩子赋予无与伦比的安全感,这对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至关重要。
另外依恋关系是在亲子之间不停地互动中形成的,“足够优秀的妈妈”还应该多注意对待宝宝的态度。 试想如果妈妈态度消极,或者是情绪不够稳定,时不时地对宝宝释放不满,宝宝又如何发自内心的喜欢、依恋妈妈呢? 最后家庭氛围对宝宝依恋关系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只有保持家庭关系的和睦,宝宝的成长环境和谐,才能形成健康的“安全型依恋”关系。
写在最后: “依恋关系”对孩子的影响贯穿一生,即便是长大成人也无法摆脱。 所以当宝宝喜欢黏着你、肆无忌惮地哭闹时,妈妈大可不必过于担心,这其实是宝宝健康成长最有力的证明和表现。 今日话题:你有孩子经常在面前哭闹的烦恼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