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心理 > 真实个案 >

什么是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一种异常人格,由于其人格的异常性而防碍人际关系甚至给社会带来危机,或者给本人造成精神痛苦,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人格障碍指根深蒂固和持续不变的行为模式,其表现往往在儿童期就开始显露,至少也应该在青年期开始显著。如果成年以前没有任何人格障碍的特征或证据,就不能诊断为人格障碍(成年以后才开始出现的人格上的病态称为人格改变)。此外,由于年龄愈小,人格的可塑性愈大,故18岁以前不诊断人格障碍。常见的人格障碍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偏执型人格障碍

   特点为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好胜心强,有强烈的自尊心,对批评或挫折过分敏感,且长期耿耿于怀。看问题主观片面,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失败时常迁怒于人而原谅自己。生性嫉妒,往往认为自己成了别人阴谋的牺牲品。多疑,易将别人无意的或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蔑而产生歪曲体验。

   二、分裂型人格障碍

   特点是情感冷淡,缺乏亲切感。与人的关系是平淡的,不能表达对别人的关怀、体贴与温暖。对赞扬或批评均无动于衷,既无愉快的情绪体验,也无愤怒的情绪表现。缺乏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少交往,没有知心朋友。青春期以后对异性不感兴趣,照例是不恋爱、不结婚的。过分沉湎于幻想,行为古怪、孤僻自处,行动目的不明显或无实效。有巫术信念等。

   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亦称悖德型人格障碍,其最大特点是缺乏道德情感。忽视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义务,没有怜悯同情之心,对他人的感受漠不关心。这种人的智力发育良好,但行为未加深思熟虑,也不考虑后果,常因微小刺激便引起攻击、冲动和暴行。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从无内疚感,不能从经验中吸取教训,一犯再犯而不知改悔,所以累教不改。说起话来似乎头头是道,但给人以蛮不讲理和似是而非的印象,不论出了什么问题,他总是自我辩护和责怪别人。

   反社会人格中有一种叫做冲动性或暴发性人格障碍,其特点是对事物往往做出暴发性反应,不可预测和反复无常的心境变化、不能坚持任何没有即刻奖励(报酬)的行动。这种人常常变换职业和酗酒。另一种叫做被动攻击性人格障碍,特点是对社会性约束和要求进行消极对抗,对家规校规等一概有强烈的抗拒心理,履行职责义务时故意拖延、怠工、偷懒,终日无所作为,即使暂时改变行为方式对他明显有利也顽固不改。

   四、戏剧性人格障碍或称癔症性人格障碍。其特点为:

   1.好炫耀自己,爱出风头,常用过分夸张的言语、表情或动作来引起别人的注意(犹如演戏时力图吸引当场观众一样),甚至不惜损害身体(自伤或玩弄自杀)和不顾个人尊严;

   2.情绪情感不稳定,反应常过分,“大惊小怪”,往往给人以肤浅、虚假、装腔作势或无病呻吟的印象。

   3.自我中心,自命不凡。有夸张而牢固的使命感和特权感,视别人为达到自我目标的手段,玩弄各种花招使别人就范,如任性、强求、说谎欺骗、谄媚、献殷勤等,完全不为他人着想,以自己的好恶判断别人,没有固定的交友模式,很难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4.暗示性高。

   五.强迫性人格障碍

   该型人格障碍的特点为:

   1.不确定感。似乎感到所面对的世界不确定,偶然和意外的事情太多,使用自己制定的“规律”来加以对抗,拘泥于形式、规则、顺序,做事循规蹈矩、墨守陈规,刻板固执,不能随机应变,有僵化的特殊风格。常喜欢计数,偏好对称,有巫术倾向,把偶然的表面现象与自己的利害相联系。

   2.不安全感。做事过于仔细谨慎,反复检查核对,唯恐疏忽和差错,为了安全不惜牺牲效率和经济。自我怀疑有无能力、动机是否纯正等。遇事就心情紧张,总象面临重大考验似的。

   3.追求完美。追求十全十美,对己责备求全,吹毛求疵,但又缺乏自信。

   以上是常见的典型人格障碍类型的特点。实际生活中,可以见到混合和过渡的形式。

   由于对人格的正常变异原因尚不清楚,所以也就难以解释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多数学者认为,和其他心理障碍的发生往往是多因素的一样,形成人格障碍的因素也不会是单一的,可能是由生物、心理和社会文化诸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例如,有的学者认为,儿童早期母爱被剥夺可形成缺乏感情的性格;父母过于严厉或过于溺爱都会使儿童的人格发展不健全。行为主义学派则认为人格障碍是社会学习的结果。恶劣的社会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儿童的心理发育有不良影响,显然也是形成人格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至于人格障碍发生的生物学因素(例如遗传因素、脑电及生化的异常、内分泌、边缘系统功能失调或发育不健全等)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