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心理 > 真实个案 >

观察:“技工荒”是忧不是喜

 在全国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的浙江,“技工荒”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大学毕业生却仍在“毕业等于失业”的难题中困惑。为何一边是大学生们感慨“找份满意的工作太难了”,一边是用人单位表示“宁愿要一个经验丰富的高级技工,也不愿要一个博士”呢?教育与人才市场需求的脱轨现象,实在发人深思。(《工人日报》12月28日)

    “工字不出头;技工没出息,干得再好也是个高级蓝领”这在以前几乎是社会对技工最普遍的看法,这种观念的存在,使很多地方出现了“技工荒”。青岛市劳动部门发布的2005年职位工资指导价位显示,部分紧缺工种“金蓝领”的工资水平已远远超过本科生。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数控机床操作人员缺60万人,软件蓝领缺40万人,汽车维修人员每年需求30万人,护理人员每年需求15万人。同时,我国技术工人的素质不容乐观: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和初级工的比例分别为2∶4∶94,而工业发达国家则为35∶50∶15;在我国7000万名“蓝领”中,大约只有140万名左右的技师,10万名左右的高级技师。

    “物以希为贵”,“技工荒”的出现,不得不让人思考一些深层次的导致技师、技工荒的社会因素。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政策似乎更热衷于办普通教育,初中毕业后,考分高的进入普通高中,考分低的进入职业高中,既便是先上了职业高校的学生,也有很多走的是“先上专,后升本”这条路,“职业教育”成了“次等教育”。这与国外形成了鲜明对比,如德国目前有各种职业学校9000多所,专业多达360多个,德国的职业教育在世界上堪称模范,被称作二战后创造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在德国,只有约30%的青年选择上大学,约70%的年轻人则选择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员工分干部和工人身份不同,待遇有异,干部、“白领”和工人、“蓝领”之间形成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而在制造业发达的国家,许多在设计生产第一线的硕士、博士被统称为worker(工人),他们并不觉得难堪。

    这些原因的存在,都使技工荒的出现成为必然和正常,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技工就业和收入好过大学生时,就不应是市场对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资源配置所表现出来的合理性,也不应是一个正常的市场经济主体所应表现的表象,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人才的极大浪费。因此,“技工荒”给人更多的思考是,如何改变“蓝领”低人一等的观念,如何为我国职业教育找准定位,如何打破企业当前的“用工等级制”,真正使当前我国的“蓝领”不缺、地位不低才是最为紧要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