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心理疏导
时间:2019-01-27 14:32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当前,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竞争的加剧,高校学生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等加大,心理问题也呈现增长趋势。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所谓心理疏导,就是通过解释说明、沟通交流的方式,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手段,影响被疏导者的心理状态,改善或改变其信念、认知、情感、态度、行为,达到降低和消除不良心理状态、解决思想问题的目的。心理疏导针对高校学生成长中的心理困惑、心理问题甚至是个人隐私等,采取个别疏导与私下交谈的方式,重视过程和内容的保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因而具有较好效果。心理疏导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心理疏导,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虽然近年来高校各个部门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较之以往有很大提高,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应探索建立校、院、班、组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网,层层管理、逐级落实。采用讲座或报告、座谈讨论、小组学习等形式,对学生如何提高学业成绩、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进行讨论;针对大部分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如大学新生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和即将毕业学生如何就业等,进行团体辅导;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为学生提供心理保健和调适的知识与方法,使其能够及时排解一般的心理问题。 建立学生思想与心理问题预警系统。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不仅要做“亡羊补牢”的事后工作,更应注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努力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这就要求高校及时建立和完善学生思想与心理问题预警系统。一是在学生入学一个月内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对存在心理问题或者是容易发生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特别关注,必要时进行心理辅导。二是进行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普查。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对家庭情况特别困难且较为自闭或敏感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防止其出现心理问题。三是及时了解学生家庭状况。研究表明,学生的家庭状况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不容忽视。特别是家庭的突发性事件如父母离异、亲人去世等,会使学生心理产生较大的波动。四是对学生成绩进行定期筛查,对成绩落后的学生提供学习指导与帮助,避免他们因学业而引发心理问题。 建立学生心理咨询系统。近年来,虽然心理咨询工作已在各高校广泛开展,但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仍然较少。这就要求针对高校学生的特点,采用更加人性化的心理咨询工作方式。一是建立基于网络平台的心理咨询系统。充分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身份隐蔽的特点,通过网络对学生心理予以积极、正面、健康的引导。二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心理疏导员队伍。充分发掘学生工作队伍的优势,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特别是学生辅导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必要的心理疏导知识和方法。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已经提出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理念,一些学生工作者经过培训获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和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高校心理疏导工作人员缺乏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