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婴儿床都是可以调节底板高度的
时间:2018-06-29 09:45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1、生理因素-栏杆低于孩子腹部 这是我想让大家一定先做个自我检查,婴儿床的栏杆位置是最直观的判断因素。当孩子站立在婴儿床时,栏杆的位置齐平或者高于孩子胸部,是最安全的。如果低于腹部,那就有很大的安全隐患了,孩子是很容易“越狱”的;如果和胯部齐平,那孩子是轻而易举就会翻出来的。 我家的婴儿床当时在小D的胃部齐平,虽然知道低于安全标准了,但也没达到危险的警戒线。就是这么一点点侥幸心理,没想到她还是“越狱”了,所以大家一定不要忽视这点。 这里也提醒大家一下,大部分婴儿床都是可以调节底板高度的,所以再换大童床之前,不妨记得先去看一下,底板是否还有调低的空间。
2、认知因素-孩子“羡慕”父母有自己的床 在认知角度上来看,从婴儿床过渡到大童床的前提是孩子可以理解“想象中的限制”。换句话说,即使没了围栏限制,孩子也能明白睡觉时间,需要呆在床上。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美国儿医会建议接近3岁是比较合适的时机,因为这时大部分孩子就能理解并且遵守睡觉的“规则”。 但如果孩子表现出很羡慕父母有自己的大床时,尽管你的孩子还没到三岁,这也说明了他们认知上准备好了去迎接大床了。这也是为什么,二宝家庭老大换大床会比较晚,而老二就会比较早,因为孩子会更容易受同伴影响,从而会更早羡慕“哥哥或者父母睡的床”的感觉。
认知上还没准备好,但生理因素达到了怎么办?像小D过了3岁,认知发展完全跟上了,而且婴儿床的生理因素也达到了,因此换大童床就比较顺利成章的。但现实中一定有一类宝宝个头很大,婴儿床栏杆已经低于腹部,但年纪还偏小,这怎么办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