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女人 > 保健养生 >

一次中风,他变成了好善乐施的“活菩萨”

  上世纪90年代初,一个名叫Joao的沉默寡言的人辞去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一家保险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工作,开始在街边的手推车上卖薯条[1]。
 
  薯条很快就流行了起来,部分原因是它们又薄又脆,吃起来很美味。更诱人的是,Joao是个很大方的人,甚至严重点说有点大方的变态。他喜欢免费送东西给人,更喜欢把赚来的钱送给在街上乞讨的孩子。只要你向他要,他就会毫无保留地给你。
 
  有趣的是,几年前,Joao还不是这样一位博施济众的人。更有趣的是,他的大方其实并不是经某位圣人点醒后顿悟的,而是因为一场大病。
 
  中风后,他性情大变
 
  大病之前,Joao是一家保险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得力干将。虽然平时话很少,但他一向谨慎又负责,与家人和几个亲密的朋友关系也很好。生活中的Joao有个很大的爱好,就是存钱。
  好久没见到钱了
 
  只是大病之后,Joao的爱好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他不但不喜欢存钱,反倒经常把钱送给不认识的人。他喜欢给路上的孩子们买零食、送礼物,哪怕是不认识他也乐此不疲。甚至有时候,还向慈善机构匿名捐钱。对他来说,这样的给予比什么都让他快乐。
 
  但有人欢喜,就有人悲。
 
  按理来说,乐善好施本是一种美德,家里人应该支持才对。但因为Joao对金钱漫不经心的态度,使他经常与家人发生冲突,尤其是他的姐夫。本来两人一起合营一辆薯条车,但因为Joao太过大方的性格,他和姐夫不但赚不到钱,反倒还贴了很多进去,闹得最后两人不得不宣告“破产”,结束经营。
 
  更过分的是,Joao还经常搞得家里人不堪重负,吃不起饭也是常有的事,大多时候只能靠母亲的养老金勉强维持生活。其实,家里人也不是没有劝过,只是说了也白说,大家都知道Joao的性情大变是源于那次中风。
 
  几年前,Joao曾因高血压脑部出血发生过一次中风。说来也巧,那次中风严重破坏了Joao脑内一个叫内侧前脑束的结构,这是一个靠近大脑底部的神经纤维的集合,主要负责收集信息传给大脑的额叶,然后让额叶对某些区域进行正常监测[2]。
 
  这个结构就像互联网的主干线路一样,它可以将“数据”从各个部位输送给大脑,然后让额叶抑制一些冲动。比如,正常情况下,如果我们正在节食,我们的额叶就会发出信号,让我们克制吃第二块巧克力。但当这个结构被破坏时,我们的额叶就失去了控制某些冲动的能力。当然,也包括对钱的冲动。
 
  根据Joao神经科的医生RicardodeOliveira说,这种冲动从来不会自发地冒出来。也就是说,Joao从不主动找街上乞讨的孩子,给他们钱或零食,但每当孩子们向Joao要时,他就会忍不住伸手要掏自己的钱包。
 
  这或多或少类似一种反射,就像巴甫洛夫的狗听到晚餐铃声就流口水一样。
 
  除此之外,这个系统还操控着我们的“惩罚机制”。每当我们做出愚蠢决定的时候,这个系统就会给我们一个警醒。
 
  举个简单例子。比如,对我们正常人来说,如果我们经常性地免费送东西给别人,这个系统就会“告诉”我们,你是白痴吗,再这样下去,迟早会花光家底的。
 
  但一旦内侧前脑束损伤,这种“惩罚机制”就会失效。最后的结果就是,Joao的施财变得不受控制。无论他的经济状况有多糟糕,无论他的家人有多少次对他大喊大叫,他都无动于衷。
 
  病理性慷慨
 
  其实,Joao这样的情况在临床上有个特别的名字,叫“病理性慷慨”。这种疾病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极度的乐善好施,患者会不断地向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免费赠送零食或钱财。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Joao不得不辞掉了自己在大型企业的管理岗位。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Joao并没有因此而沮丧,他知道自己的行为跟中风前不一样,但依然很乐观。对于辞职,他笑称“生命已经很短暂了,接下来应该会好好享受生活”。(只是惨了Joao的家人要跟着“吃土”了)
 
  事实上,病理性慷慨分为五个亚型,分别是无休止式慷慨、吝啬式慷慨、时有时无式慷慨、克制式慷慨和欺骗式慷慨[3]。前三种描述的是慷慨的强度、性质和持续性,后两种则属于“伪慷慨”。
 
  分开来看,无休止式慷慨是指不间断地、倾尽自己的所有给别人提供帮助,通常自己不会意识到已经越界;吝啬式慷慨是指不情愿地、缺乏热情地帮助别人,想一想自己过年给别人包红包时的状态就很容易理解了;时有时无式慷慨,说白了就是慷慨和吝啬的交替模式。
 
  从本质上来说,克制式慷慨和欺骗式慷慨很相似。只不过克制式慷慨患者在送礼物的时候会有附加条件;后者则表面上看上去很真诚,但实际上很虚伪。
 
  病理性慷慨并不是中风患者特有的一种病理现象,它还与各种精神疾病有关。有些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在躁狂状态下也会出现过度给予的行为[4];除此之外,有些药物的使用也会改变人们的大脑反应,发生强迫性的慷慨行为。
 
  上世纪90年代,伦敦的神经病学家AndrewLees曾给几名帕金森病患者开过一种名为普拉克索的药物。我们知道帕金森病主要的病理改变是多巴胺含量减少,而普拉克索为一种选择性作用于多巴胺受体的多巴胺激动剂,是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
 
  不幸的是,刺激多巴胺的药物常常会产生奇怪的副作用,比如强烈的购物欲望、赌博欲望或赠送欲望。Lees发现,在他的病人开始服用普拉克索后,就出现了这些问题。
 
  另外,一些痴呆患者[5]、神经梅毒患者和用多巴胺药物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6]中也可能会出现这种症状。
 
  除了上面的情况外,病理性慷慨还可能与某些人格障碍有关。这里举两个简单例子。
 
  一种是潜在的自恋型人格障碍。这类患者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过分的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词,希望受人关注。但越想受人关注、越想得到社会的赞赏,自己就会给予别人更多。
 
  另一种是依赖型人格障碍。这类患者往往缺乏独立性,很容易对别人产生依赖。但因为害怕被依赖的人拒绝或抛弃,他们通常会表现出病态的慷慨。
 
  按理来说,大方是好事,但越界了就会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首先,那些向陌生人捐款的人可能会让家人过得很难堪,经济上的压力会让他们喘不过气;其次,一味的送东西,也会让接受者压力满满,不好意思收是一种压力,拿什么回报又是另一种压力。
 
  遗憾的是,目前我们对这类疾病还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治疗上也没有一个常规的方法[7]。不过,希望总是有的,毕竟现在的医疗水平越来越先进,科技也越来越进步,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科学家加入到疾病的研究中,我们未来可期。
 
  其实,在神经学科的历史上,有许多病人在遭受脑损伤后行为发生了奇怪的变化。比如,有些人失去了对动物的辨别能力,有些人变得只会唱歌但不会说话。
(责任编辑:健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