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不受补,冬天该如何进补?简单来说有3个“规矩”
时间:2020-01-15 16:58 来源:未知 作者:健康新闻 点击:次
记得小时,老爸总爱给我们讲一些他经历过的事:
那是在战乱时期,发生饥荒,很多人好多天都吃不上饭了,终于有一天,有人赈灾,在那开粥棚发粥,于是好多人都去抢着喝粥,大家还一边喝还一边骂,说为什么不给饭吃。
我当时就问,为什么不给他们上点馒头什么的呢?老爸说,饿了这么多天了,人的肠胃功能已经很弱了,此时突然大量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很多人马上就会被撑死。所以,遇到灾民,给的就是粥,等你的脾胃功能慢慢恢复了,才可正常进食。
同样的,我们经常见到有不少的人,因服用补益药及保健品以后,身体的健康状况不但没有增强,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有的甚至加重了病情,这种情况就叫做“虚不受补”。
中医如何看待“虚不受补”?
《内经》云:“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意思就是人体虚了,就可进补。那么为什么又有“虚不受补”这种说法呢?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虚不受补,即体质虚弱,不能承受补药的药力。补益药可以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治疗各种虚证,但是并不是万能的。补益药也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副作用和禁忌症。如果应用不当只会适得其反,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很多体虚的人,或者大病初愈的人,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各种补药上,最容易出现虚不受补。
虚不受补的原因有4个
中医认为“虚则辅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因此体虚的人需通过补气、补血、补阴、补阳来调整虚实,还要依照不同人的体质和病证进行辨证辨体进补。
进补是为了补虚扶正,若不虚而补、补之过度或不当,均可引起不良反应,造成虚不受补,例如有的人越吃补品就会越上火。究其原因,有以下4个方面:
1.补错了
补错了的意思,是你以为自己是虚证,其实是实证。很多人有水湿、瘀血、气滞等实证,再用补药,只会让淤堵的地方更堵。当虚实不分,实证被当成虚证去进补时,身体自然会启动抵御机制,从而出现不适。这种情况下,需要先把实邪去除,才能进补。
2.体内气血不通畅
进入人体的补药必须通过“气血”这个传送带运送到全身,才能发挥效用。当体内气血不通畅,“传送带”的运转自然也会变慢或停止,补药不仅无法发挥作用,还会使传送带运行得更慢,造成恶性循环。
3.脾胃虚弱
中医认为,脾胃是身体的中枢,有升降气机的功能,可以升清降浊。当脾胃功能虚弱,或脾胃不通时,气机就会逆行,该降到下焦温暖肾水的相火就会随着气的运行上冲到头面部,身体无法消化和吸收这些补益的精华,造成淤积,就出现上火症状。因此,脾胃虚弱的人,越补,上火就越严重。要想吃进去的补品转化成气血,一定要脾胃壮、脾胃通。
4.根本不需要进补
这种情况最常见,清代名医彭曾说:“补之为义,大关哉,有当补不补误人者;有不当补误人者;亦有当补而不分气血,不辨寒热,不知缓急,不分五脏,不明根本以误人者,是不可不进也。”对于身体来说,不是越补越好,进补也要对应一定的症状。如果你根本没有出现体虚的症状,就盲目进补,自然会虚不受补。
正确进补,有效方式有3个
进补3个原则要牢记:首先虚实夹杂先除实,其次先调神气后补身,最后纠弊和胃分阴阳。
当确定自己体虚,真的需要进补时,也不能各种补药乱吃一通,得掌握正确的方法。
“补”包括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个方面。中医主张:“虚不受补,根在脾胃不调。”虚证,一般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类型。故而,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来进补。
最后,辨明体质最重要。所谓“一药一性,百病百方”,每一种补益药品,只能适合一定的体质,治疗一定的病症。因此,进补前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让中医明确自己是何种体质,是阴虚、阳虚,还是气虚、血虚等等,再对症下药,科学进补。
延伸: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虚不受补”的体质?
明明很怕冷、怕寒,但是一吃生姜、羊肉、桂圆等热性食物或药物时,就会上火。
明明体弱无力,感觉很虚,但是一吃黄芪、人参等补气的药,就出现不适,会有胸闷、恶心的感觉,还会出现热证。
身体出现明显的阴虚症状,比如无苔、舌苔脱落、舌苔发白等,但是一吃阿胶、红枣等滋阴的药物时,就会出现胃肠道不适,感觉无法消化,出现胃胀、胃痛等症状。
当你遇到上述情况时,可能就是虚不受补的体质,需要去除实证,然后先调神气后补身。
(责任编辑:健康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