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真正的优势不在于慢性病,而在于急症”
时间:2018-07-27 18:10 来源:未知 作者:健康网 点击:次
在“2017中国生命小康指数”调查中,有42.70%的受访者表示首选西医,西医看不好再看中医,而只有17.70%的受访者表示首选中医,中医看不好再看西医。然而有意思的是,在这次调查中,有94.68%的受访者表示相信中医。
相信中医的人却未必选择中医。为什么呢?是哪些因素使大家面对中医时踌躇不前了?
一:中医也能治急诊
人们常说中医是“慢郎中”,真要得了急症,还是要去看西医。 “2017中国生命小康指数”调查显示,出于对个人健康考虑,57.8%的受访者表示当得了慢性病(比如糖尿病、关节炎)或者病后需要调养身体时才会选择看中医,只有0.7%的受访者表示会在得了急症的时候选择看中医。另外,在被问及中医的缺点时,有25.6%的受访者认为中医是治不了急症的。
众所周知,现代西医具有先进的急救手段,比如输液、输氧、输血,尤其是外科手术的急救等等。毫无疑问,西医确实善于治急症。但中医没有西医这些先进手段,是不是就不能治急症呢?对此,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就指出,中医其实也善于治急症。
“很多外行人认为中医治病起效慢,事实上不是这样的。”
刘清泉表示,临床工作中,在诊断明确、认证准确、用药精当的前提下,经常发现看似越急越重的病,中医诊治起效就越迅速。而之所以出现中医是“慢郎中”这种误解,是因为中医治疗的慢病太多,给人造成了一种“中医只能治慢病”的假象,这也恰恰预示着中医危急重症阵地的不断丧失。
“中医学的属性首先是医学,而医学的第一要务是救死扶伤,如果连急症、危症、重症都不能处理,如何能称之为医学?”刘清泉强调。
“我个人认为,中医治疗急症的效果不亚于慢性病,中医真正的优势不在于慢性病,而在于急症”。中医治慢性病也好,治危急重症也好,都需要辨证精准,而急诊更考验医生的果敢,难度大,但并不能就说效果不大。
刘清泉告诉记者,曾经治疗一位80岁生命危急的老太太,当时心跳已十分微弱,似有似无,诊断后用红参急煎,给老人灌服后大概三五分钟的时间,脸色就有转好,眼皮动了一下,脉搏也逐渐有力。“这件事情众人都感到吃惊,也使我重新认识中医药的力量。”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刘清泉说,如休克后胃肠功能不全,西医没有什么好办法。中医通过辨证论治,鼻饲中药、中药灌肠、艾灸、针刺等,效果很不错。再如危重患者往往涉及多脏器功能不全,如重症感染,可能休克、合并肾功能不全、胃肠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这时不只是抗感染、利尿那么简单,要考虑整体情况、病理生理改变,从而选择对患者最有利的治疗。这符合中医的整体思维模式,且整体改善危重病人的体质和抗病能力是中医的强项。
“中医的思路很符合急危重症救治的特点——治疗不是必须把邪气赶走,而是把表里内外、气血阴阳、脏腑经络之间关系协调好,达到‘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据刘清泉介绍,在历史上,中医学术几次大的飞跃和发展最为繁荣的几个阶段,都与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密切相关。《伤寒论》和六经辨证在中医药经典中有着重要意义。
《伤寒杂病论》序中所言从一个侧面反映《伤寒论》所治疾病多是急危重症,促成了张仲景首次提出六经辨证的思路。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述的是治疗各种急危重症的单方验方,这是中医第一本急救手册,急危重症的用药、处理方法都囊括在内,其中一些治法被认为非常有效。
金元时期,中医的发展空前繁荣,但最为突出的还是对于危重病的治疗。中医学发展的另一个飞跃是在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兴起。而温病也属于急危重症的范畴。“可以这样认为,任何一种对于中医学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辨证方法的确立,都是根源于急危重症的治疗。”
“由于多种原因,如今中医药介入急诊的程度不如以前,从事中医急危重症研究的人也减少很多。”刘清泉指出,因此,在中医药治疗危急重症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中医急诊学科体系如何更好地建立,对中医急诊病名的研究,急救技术、急救药物的用药途径及评价等,均值得潜心去研究。
二:中医价格并不亲民
中医药发展的道路崎岖坎坷,时有拦路虎出没。近年来,中药材价格大幅上涨,成为中医药发展的又一“拦路虎”。一些病人本以为中医药不值钱,结果一看药价就打了“退堂鼓”。
北京的杨雪身体不好,这两年一直用中药调理,每周花销约600元。“我记得小时候,中药的价格一直比西药便宜,很多人生了大病治不起,都会求助中医中药,物美价廉。可现在怎么这么贵了?”
“就一个月工夫,怎么贵了这么多?”家住北京昌平的林英到药店买川贝,打算用来炖梨治咳嗽,却发现每克涨了1元多。“每次大约要用5克川贝,这就得多花5元。我这咳嗽是老毛病,小小的涨价也是积少成多。”
中药价格贵,不仅老病号吃不消,偶尔吃中药的人也对药费有点吃惊。广州的翁玲痛经多年,怕老吃止痛药有副作用,转而来到中医科。拿到中药处方,她大吃一惊:“7天的药量就要700元!中药太贵了!”
“很多人看到川贝比较贵,只好去找作用类似的西药代替。”多家药材店老板反映,这一现象非常普遍,中医药的吸引力也因此在逐渐下降。 (责任编辑:健康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