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是如何治疗肺炎
时间:2018-08-25 11:26 来源:未知 作者:健康网 点击:次
中医怎看样病 同人同病的异治 把辨证论治的方法运用到临床上的奠基人,应当是东汉的张仲景,他写的《伤寒杂病论》流传到现在,不得已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本书,这两本都被后世奉为中医的经典著作,其中记载的方剂,则被称作“经方”。直到现在,这两本书还是中医临床家要想提高临床疗效,必须熟读的著作。临床上,也仍然在大量的运用经方。 我们看看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是如何治疗肺炎的吧。当然“肺炎”这个词,是我借用了现代医学的病名,这样大家容易听得懂,张仲景可没有用过这个病名,但从他书中所描述的临床现象来看,他治疗过大量的肺炎病例。 我们假设这是一个患有大叶肺炎的病人。 在疾病的初起阶段,出现寒战、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而喘,脉浮紧,辨证属于寒邪闭表,肺失宣降,治法是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张仲景选用的是麻黄汤。 如果初期没有使用麻黄汤,病人出现胸闷烦躁,咳喘,口干,舌红,辨证是寒邪闭表,阳郁化热,也就是外有寒,里有热,治法是外散表寒,内清郁热,张仲景用了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 如果错过了前两个阶段,出现高热,汗出而热不退,喘促胸闷,呼吸困难,鼻翼煽动,咳吐铁锈色痰。这就意味着表寒已无,里热炽盛,证候是邪热壅肺,治法随之发生变化,用清热宣肺的方法,张仲景选用麻杏石甘汤。 要是等到出现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呼吸困难,喘促憋气的时候,辨证就是里热弥漫,治法就要改成辛寒折热,张仲景方选白虎汤。 肺炎后期,高热已退,低热未消,消瘦乏力,呼吸已经平稳,但食欲不振,恶心欲吐,这是余热未尽,气阴两伤的表现,治疗用清余热、益气阴的方法,张仲景选用竹叶石膏汤。 可见即使是同一个病人,患的是同一个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根据病人的不同反应状态,仲景所用的治法和方剂也都是不同的。如果凡是得了肺炎的病人,不管他的病程在哪个阶段,都统一用一个方子,或同一种药物,这就不是中医了。想用这样一张方子进行大样本的验证,那显然不是对中医的验证。 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 中医看病和西医看病,真的是不一样的。西医用理化的诊断方法诊断出疾病以后,同一个病,不管是什么人,也基本不管是什么阶段,治疗的方法基本是一样的。这叫规范性的治疗,也可以叫辨病论治。所以西医就可以大批量大样本的进行观察研究。 有人质疑说,中医不能大样本、大群体的去重复验证,这样的疗效是不算数的。其实中医用的就是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这个治疗方案是针对某个个体患病者的。运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把一个一个的病人都治好了,从总体上来说,也就证明了中医的疗效。用群体化的验证方法,显然就抹杀了中医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特色。 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当听说别人用某个方子治好某个病的时候,不要把这个方子拿来直接自己服用,它不一定适合你,你一定要请教医生。这就是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所开这个方子是针对他个人当前状况的,是当下的量体裁衣,不具有普遍的适应性。这有点象拍照,拍的是张三的,就不能作为李四的证件照。所以要求中医也进行大样本的验证,就有一点滑稽了。 辨证论治的基本程式 辨证论治,这个证是什么意思?在中医界,也把它叫做“证候”,这个“证候”,是医生收集病人的症状。比如他讲肚子疼,他讲咳嗽,这就是症状;体征,比如医生按按他的肚子,一按就疼,抬起手来也疼,一摸肚子非常硬,这就叫体征。 医生用望、闻、问、切的手段,通过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然后用中医的理论进行分析,分析什么呢? 分析这个病的病变部位在哪儿?是在脏、在腑、还是在经脉?是在哪个脏?哪个腑?哪条经脉?然后再分析它的性质,是寒还是热?或是寒热皆有。再分析正气和邪气之间的关系,是正气占优势,还是邪气占优势?也就是辨别是虚?还是实?或是虚实兼见? 我们普通的朋友,一提到正气和邪气,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们在此就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正气是什么意思啊?正气是指这个人的生理活动能力、抗病能力和患病以后的康复能力。 比如有的小伙子饭量大,消化的好,说明他消化系统的机旺盛,消化系统的生理活动能力强,这就是正气盛的表现。有的人吃一点点东西,就消化不了,说明他消化机能比较差,消化系统的生理活动能力较低下,这就是正气不足。 正气也包括抗病能力,流感来了,同一办公室的很多人都得了感冒,但同样是在这个办公室工作的某小伙子,却不得流感,这就是抗病能力强,正气旺盛。 至于得病以后的恢复能力,也就康复能力,几个人都先后得了感冒,人家喝点姜汤水,出一点汗,一宿就好了,可是有的人6、7天不好,甚至要拖到14天。好得快的人,说明他的正气强盛,好得慢的人,说明他正气虚弱。 可见正气是我们人的生理活动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的总称。我们只要能保持正气强盛,就少得病,即使得病,也好得快。 那么邪气是什么呢?所有的致病的因素都叫邪气。不管是外来的风寒暑湿燥火或具有传染性的疫疠邪气,还是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痰饮、瘀血、食积、虫积等内生的有形病理产物,都可以叫邪气。 中医在辨证的过程中,包括了用中医的理论来分析正邪的关系是什么,凡是正气不足的病证,就是虚证;凡是邪气盛的病证,就是实证;既有正气虚,又有邪气盛,就是虚实夹杂证。 通过分析,最后得出辨证的结论,这个结论包括病变的部位,病变的性质,正邪的关系,也就是虚实,然后针对这一结论再去治疗。比如我在本讲开头讲的第二个头痛的病人,辨证为“肝血不足,清阳不升”就是证候。实际上也就是导致这个病的机理、病机。 有人发表文章说,中医不是辨证论治,而是辨机论治,也就是辨病机论治。说“辨机论治”,也真的不算错,只不过人们已经习惯了用“辨证论治”这个词,改一个新的说法,业界并不习惯罢了。 中医是怎样看病的呢?讲到这里,大家就应当明白了吧。有的人希望给医生写一封信或者打一个电话,说自己得了某某病,希望医生给开一个方子。这样医生不能通过望闻问切而获得第一手资料,实际上是不能得出准确的辨证结论的,于是也就开不出适合病人用的方子。 (责任编辑:健康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