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四诊各有各的特点,不可偏一,必须“四诊合参”
时间:2018-12-09 10:59 来源:未知 作者:健康网 点击:次
中医不用听诊器,不看化验单,摸摸脉、看看舌苔,再问上几句,就下笔处方。有人说,中医看病“简单”。 中医看病有它的独特的诊断方法,即“望、闻、问、切”“四诊”。 一是望诊:主要是望面部、舌(含舌质和舌苔)。望面部主要望神(精神、神气)、色(皮肤的颜色和光泽)、形(体形)、态(病人的动静姿态及形体的异常动作)。 例如,望神:能判断病情的轻重、预后和转归。因为,“得神则昌,失神则亡”。 色:青、赤、黄、白、黑五色代表不同的脏腑病变。青为肝,赤为心,黄为脾,白为肺,黑为肾。 形:体形的强弱与脏腑功能的盛衰相统一,观察外表强弱胖瘦,可知脏腑之虚实、气血之盛衰、邪正之消长。 态:不同的疾病,可表现出不同的动态。“阳主动,阴主静”。动者、仰者、伸者,病在表,属阳,多热;静者、弱者、俯者、屈者为病在里,属阴,多寒。 舌诊是望诊中的重要内容。舌诊分舌质和舌苔两部分,舌质是舌的本体,舌苔是散布在舌体上的一层苔垢。中医说:“望舌质可知五脏之虚实,观舌苔可知六淫之浅深。” 二是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以测知患者的病况。如语声高亢宏亮,多言躁动属实证、热证、外感病证;语声低微,少言沉静,属虚证、寒证、内伤病证;口臭,多属胃热或消化不良。 三是问诊:问诊是了解病情的重要方法,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医有“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饮食四问便,五问头身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辩,妇女犹问经、带、产,小儿当问麻、疹、癍。问诊要详细、全面,包括病人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问得详细,了解得全面,便于医生分析病情。有的医生当病人还在叙述病情时,就自以为摸准了病情,草率地处方,这既不对病人负责,从医德讲是相悖的。 四是切诊:切诊即脉诊,常人说的“摸脉”。切诊有讲究,古时讲“平旦之时”(天刚亮时)切诊为宜,因此时人未运动,气血平和,能真实反映病情。现在平旦时切诊不现实,但中医还是讲究切诊前勿运动、喝酒。切诊时医者的三个手指分别了解“寸、关、尺”三部的变化,病人左手寸、关、尺分别反映心、肝、肾变化,右手寸、关、尺反映肺、脾、命门(通常理解为肾阳)的变化。中医古籍上记载有30多种脉象,而今大专院校教科书一般介绍28种,而临床常见的脉象仅10多种。分辩脉象,主要是从脉搏跳动的强弱、频率、部位、形状等方面来作判断的。脉诊是中医独有的诊断方法,在中医诊断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妊娠之脉,其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称之为“滑脉”。 中医的四诊各有各的特点,不可偏一,必须“四诊合参”,方能奏效。 (责任编辑:健康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