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看病的两点纲领
时间:2019-06-01 19:00 来源:未知 作者:健康网 点击:次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主要反映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盛衰。实主要指邪气盛实,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所以实与虚是用以概括和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由于邪正斗争是疾病过程中的根本矛盾,阴阳盛衰及其所形成的寒热证候,亦存在着虚实之分,所以分析疾病过程中邪正的虚实关系,是辨证的基本要求,因而《素问·调经论》有“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之说。通过虚实辨证,可以了解病体的邪正盛衰,为治疗提供依据。实证宜攻,虚证宜补,虚实辨证准确,攻补方能适宜,才能免犯虚虚实实之误。
京东
指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表现为以不足、松弛、衰退为特征的各种证候。 【临床表现】各种虚证的表现极不一致,各脏腑虚证的表现更是各不相同,所以很难用几个症状全面概括。 教材认为“临床一般以久病、势缓者多虚证,耗损过多者多虚证,体质素弱者多虚证”,笔者认为此说法过于笼统,不能作为最重要的证据。应以“脉虚(脉重按无力)”等作为虚证的主要诊断依据。
以邪气盛、正气不虚为基本病理,以有余、亢盛、停聚为主要特征。 【临床表现】由于感邪性质的差异,致病的病理因素的不同,以及病邪侵袭、停积部位的差别,因而证候表现各不相同,所以很难以某几个症状作为实证的代表。 教材认为“临床一般是新起、暴病多实证,病情急剧者多实证,体质壮实者多实证”,笔者认为此说法过于笼统,不足为凭。应以“脉实(脉重按有力)”等作为实证的主要诊断依据。 【证候分析】实证范围极为广泛,临床表现十分复杂。
虚实证主要可从舌脉等方面加以鉴别,鉴別要点如表1。 表1 虚证、实证的鉴别
当当
恶寒(及畏寒)、发热与八纲辨证的寒证、热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不能混同。恶寒、发热只是疾病的现象,疾病所表现的寒热征象可有真假之別,而寒证、热证则是对疾病本质所作的判断。 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由于阴盛可表现为寒的证候,阳虚亦可表现为寒的证候,故寒证有实寒证、虚寒证之分。 【临床表现】常见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踡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证候分析】因感受寒邪,或过服生冷寒凉所致,起病急骤,体质壮实者,多为实寒证。 因内伤久病,阳气内虚而阴寒偏胜者,多为虚寒证。 寒邪袭于表,多为表寒证;寒邪客于脏腑,或因阳虚阴盛所致者,多为里寒证。
指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功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由于阳盛可表现为热的证候,阴虚亦可表现为热的证候,故热证有实热证、虚热证之分。 【临床表现】常见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等。 【证候分析】因外感火热阳邪,或过服辛辣温热之品,或体内阳热之气过盛所致,病势急骤,形体壮实者,多为实热证。 因内伤久病,阴液耗损而阳气偏亢者,多为虚热证。 风热之邪袭于表,多为表热证;热邪盛于脏腑,或因阴虚阳亢所致者,多为里热证。
寒证与热证,是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反映,是疾病性质的主要体现,故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尤其是恶寒发热、对寒热的喜恶、口渴与否、面色的赤白、四肢的温凉、二便、舌象、脉象等,是辨别寒证与热证的重要依据。见表2。 表2 寒证、热证的鉴别
对于中医基础课程的学习,就如同我们使用电脑一样,只需要熟悉掌握很精简的基本功能即可。其他复杂而全面的功能,在运用电脑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循序渐进地熟悉和掌握。 如何以最简明、直接的方式理解“玄而又玄”的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专业图书领域的“中医师承学堂”系列图书是不二选择——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总共600多页的内容,集中体现在《中医诊断学》的辨证篇,只有60多页!如果想快速“中医入门”,不妨先掌握这60多页“执简驭繁”的精华。即优先掌握《中医诊断学》辨证篇的“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概要”。 (责任编辑:健康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