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病用于中草药的治疗方法
时间:2019-05-21 13:46 来源:未知 作者:健康网 点击:次
心脑血管病除用西药治疗外,不少患者喜欢选择中药治疗。但西药都明确了各药在治疗血管病各个环节的作用,而中药笼统以“活血”药概括之。那么血管病主要由哪些因素形成?西药作用在哪些环节、能解决哪些问题?中药活血是什么概念?活血中药能解决哪些问题?总体评价,在药物治疗血管病(堵塞性)方面,中西药之间哪方面占优势?下面将逐一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当之处欢迎同道及各位患者指正。
心脑血管病广义包括心、脑、肾、下肢动脉血管因堵塞,造成供血障碍的一类疾病。引起血管堵塞的常见原因有:1、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2、易损斑块脱落,3、血栓形成,4、陈旧性血栓脱落,5、血液粘稠,6、血管痉挛。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壁上的肉疙瘩)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血脂(胆固醇、甘油三酯)在血管内膜下堆积、变质、炎症、增生所致。导致血脂进入血管内膜下堆积的原因很多,大体分为: 1.高血压:增加血液对管壁的压力,使血管内皮间隙增大,同时增加血液向血管壁间隙的推动力,促进血脂挤进血管内膜下,加速血管硬化和斑块形成。 2.高血脂:因血液中脂质浓度高,进入血管壁夹层的脂质自然增加。 3.糖尿病:通过高血糖影响血管壁的结构和影响血脂代谢等多途径促进斑块形成。 4.先天性血管结构异常:有的患者无“三高”,在30~40岁(甚至更年青)即有严重斑块、狭窄,并已装了支架。此类病人一般与“三高”无关,而主要是自身血管壁结构异常。 5.血管壁自身清理脂质能力差。这与先天性血管壁“自洁”酶系统功能较一般人差有关。 6.脂类代谢特殊:见于某些特殊类型的高血脂患者。
血栓形成是一动态过程,时间较短,仅几个小时。栓塞是指血液中的某些物质在随血流移动时,流到下游,被直径小于栓子的血管卡住,称为栓塞。引起栓塞的物质称栓子,栓子有多种,如陈旧性血栓脱落、肿瘤细胞、虫卵、空气等。预防血栓常用“抗血小板聚集”药或“抗凝”药。
他汀类药(辛伐他汀、阿他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是通过抑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而使肝细胞对胆固醇合成减少,促进低密度脂蛋白减少,有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对已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有促进稳定的作用。但对消除斑块和狭窄目前无理想的报导,加之其用量增加易出现肝损害,故在临床上使用也受到一定限制。另外有些患者血脂本来就不高,使用他汀类药治疗的意义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故总体评价:他汀类药对斑块的形成有一定预防作用,而治疗作用有限。
影响血液流动的六大因素中,血栓形成是重要因素之一。而血栓形成必须具备二个条件:其一是血小板聚集,其二是纤维蛋白形成。目前预防血栓形成主要是:抗血小板聚集药、抗纤维蛋白形成(抗凝)药。阿司匹林治疗血管病的主要作用是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是预防血栓形成的常用药,而对已形成的血栓治疗意义不大。另由于阿司匹林对胃的影响很大,在所有药物性胃炎中,阿司匹林的副作用要算第一。加之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有限性,所以其使用受到限制。 (责任编辑:健康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