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行为 > 行为常识 >

怎样理解人的行为

8

 

《行为》1:怎样理解人的行为

 

我们从今天开始讲罗伯特·萨波斯基(Robert M. Sapolsky)的《行为》(Behave: The Biology of Humans at Our Best and Worst)这本书。萨波斯基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他是一位研究人脑的神经科学家,同时还是一名灵长类动物专家。我们专栏以前提到过他的另外一本书,叫《为什么斑马不得胃溃疡》[1]。

《行为》1:怎样理解人的行为

 

这本《行为》是2017年出版的,两年以来受到很多好评,但是在我看来,它仍然是被低估了。这不是“又一本”什么讲述人类行为科学原理的“科普书” —— 这不是“a book”,这是 *the* book。这本书代表了当前科学理解对人类行为认识的最高水平,是科学进展的重大成就。我可以这么说,相关的课题,你以前可能听过多少种说法,那些都是不系统、甚至可能是不对的,以后咱们都应该以萨波斯基以为准。

萨波斯基的写法很高妙,但是他没打算把这本书写成畅销书。我看他想的是穷尽平生所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你很快就会看到,也只有这位在第一线既研究人脑、又研究动物的萨波斯基,才配得上写这本书。这是一本严肃的科学著作,完全可以用作大学的教材。我认为此书的历史地位不会低于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在未来很长的日子里,它将被人们一再地提起。

而这不是一本很好读的书。萨波斯基假设读者是聪明人,他毫不顾忌地以快节奏展开思路,书中充满过山车式的推理。这本书的斐波那契数列难度系数 [2] 应该是13,而且足足有 800 页。

但是咱们精英日课的读者选书从来都不是因为这本书容易,而是因为这本书难。像《行为》这样的书,你下多大功夫都是值得的。如果你能把萨波斯基的思路彻底想清楚,融会贯通,你就能够理解人的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人的行为,甚至想办法去调动人的行为。你的困惑、思辨和顿悟,会换来思维水平不可逆的提高。

 

不过也别太担心困难,咱们先听两个故事。

1.两个故事

有一次萨波斯基一家出门,妻子开车,萨波斯基坐副驾驶,孩子坐在后座。他们一家正常行驶的途中,后面有一辆车用非常野蛮的方式超车。萨波斯基的妻子脾气也不好,当即就按喇叭表示抗议!然后前面那辆车上的人竟然对他们竖了中指!萨波斯基觉得孩子在车上没必要理会这种人,但是妻子已经怒了,决意跟着这辆车。

到了一个路口遇到红灯,前面那辆车不得不停下来。萨波斯基妻子开车过去,从储物箱里拿了个东西,下车径直走过去就敲对方的车窗。对方一看是个女的可能也不敢造次,就把车窗放下来了。萨波斯基的妻子把东西扔进车里,说了一句话,“这种行为你都能做出来,你肯定需要这个!”

 

妻子回到车里,绿灯亮了。前面那辆车以非常慢的速速,很羞愧地开走了。萨波斯基就问妻子你给他扔了一个什么东西?原来一颗棒棒糖……妻子说,这种行为野蛮的人一定是从小缺爱,我想给他治治。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1965年的印尼。苏哈托政变上台,立即对印尼的共产党人、左翼人士、知识分子、工会成员,特别是华人,展开了残酷的大屠杀,有50万人遇难。屠杀中有一个细节。苏哈托派军队一个村一个村地杀过去,他们去的时候都带着一支乐队。军队一边屠杀,乐队一边演奏印尼的传统音乐……你问他们为啥要这样,他们说这样感觉好。

同样是人,为什么萨波斯基的妻子展现了人性的光辉,而苏哈托的军队能做出这种禽兽不如的事情?然后屠杀的事情很快就过去了,苏哈托摇身一变成了一个文明人 —— 他的家族贪污腐败,但是作为国家元首,他受到很多人的尊敬。而原来那些参与屠杀的军人,也都一个个跟正常人一样生活。

像这样的事儿应该如何解释呢?文人喜欢对此发表意见,但是“善良”和“邪恶”这样的说法只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困惑。以前很多人认为科学也不能完全解释人性 —— 以前确实不行,以前的很多所谓科学解释确实是片面的。但现在不一样了。

 

现在,科学,基本上把人看明白了。

2.人是一种动物

那从科学家的角度来说,人是什么呢?人首先是一种动物。

你肯定会说人是一种特殊的动物 —— 没错,不过要说特殊,每种动物都是特殊的动物。当然人的确和其他动物不太一样,别的动物做不出来一边奏乐一边屠杀这样的事情。人,是一种以特殊的方式特殊,的动物。

但是人仍然是动物。我给你举个例子,一个男人在外面混的不顺心,回家就打了自己的妻子。男人出门之后,这个妻子又打自己的孩子!像这样的事儿屡见不鲜,鲁迅先生有句话说“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心理学家、伦理学家、社会学家都对此有话可说,但是,请注意,这个行为可不是人类特有的。

动物学家知道,如果一只公狒狒在和别的公狒狒打架中落败了,它会去找一个比他地位低的公狒狒出气。然后那只公狒狒就会去攻击母狒狒。然后母狒狒又会去攻击小狒狒。老鼠也是这样,科学家对老鼠进行电击,老鼠受了科学家的气,就会去咬那些更小的老鼠……

而所有这些行为的机制都是一样的。当一个动物受到欺负、感到压力的时候,它体内的一种荷尔蒙,叫“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的水平就会上升,导致它血压升高 —— 而攻击弱者,能让它的糖皮质激素降下来,起到减压的作用。

 

社会学家早就知道经济下行的时候家庭暴力就会上升。而殊不知在这件事儿上,人跟狒狒、跟老鼠没有什么区别。

我们专栏以前讲过“龙虾教授”乔丹·彼得森的《12条人生规则》这本书 [3]。彼得森的标志性论断就是人类社会等级的竞争机制,包括其中涉及到的脑神经原理,和龙虾,是一样的。彼得森这个说法就是从萨波斯基他们的研究结果来的,完全正确。人类很多行为背后的生理机制和鱼、虾这种低等动物是一样的。

所以要理解人的行为,首先你得理解人是一种动物。

那人的“特殊的特殊”是什么呢?学术界传统的做法,是把人的行为进行分层,底层是生物学,往上是心理学,再往上是社会和文化。而萨波斯基认为这个做法是不对的。像打老婆这种事儿你说它是社会学和心理学吗?其实是生物学。萨波斯基说每个行为都包含这三个学科的因素,学科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分界线。

以前科学家所犯的错误恰恰就是只用自己那一个学科的视角去考察人。比如1925年的时候,行为学家约翰·华生(John Watson)有个著名的说法,说你给我十个健康的婴儿,随机安排,我可以把其中任何一个人培养成医生、律师、小偷或者艺术家这些任何一种职业。今天我们知道这个说法肯定是错误的 —— 而华生错就错在他相信人完全是由后天环境决定的。

那反过来说,曾经有科学家相信人完全由基因决定的,结果就走向了纳粹。现在如果你说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脑神经科学决定的,那你也陷入了片面。

真实情况是,总是有很多因素共同决定了人的行为。

 

而这就给萨波斯基的讲述和我们的理解都提出了挑战。

3.怎样学习这本书

怎么讲解这众多的影响因素呢?萨波斯基这本书的思路非常独特,他不是按照学科分类,而是按照影响因素的时间线,往上回溯。这本书的路线图是这样的 ——

这个人在这个时候做了这个行为,他为啥会这样做呢?直接原因,肯定是一秒钟之前他大脑神经系统的活动,因为某种化学反应,主导了这个行为。

可是他的大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化学反应?这是因为今天早些时候,他的身体产生了这种荷尔蒙。

那为什么别人面对同样的情况,没有产生那么多这个荷尔蒙,唯独他是这样呢?这和他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和出生时的基因有关系。

那他的基因又是怎么来的呢?这是动物亿万年演化的产物……

 

用我们中国人熟悉的一句话来讲,就是“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共同决定了这件事的发生。萨波斯基这本书的组织方式就是把决定一个行为的一秒钟之前、几分钟之前、几个月、数十年一直到远古时代的各种因素一一列举出来。

但是如果你按照他这个写书的思路去读这本书,你可能会陷入迷茫 —— 你一看,啊,一个行为背后原来有那么多的因素……可是你记不住这么多因素!可能你只记住一句“人的行为是由很多因素共同导致的,人很复杂” —— 可这不是废话吗?

所以我先告诉你一个心法。我们读这本书,必须把萨波斯基写书的思路给反过来。萨波斯基是以一般行为为出发点,对应各个特殊因素 —— 我们学的时候应该以特殊因素为本,学一个因素,看看对应哪些行为。

比如讲脑神经科学的时候我们会讲到“杏仁核”这个东西。杏仁核影响人的什么行为?你记住这一个机制,就能解释很多现象 —— 有些事儿它就是主导因素。当然别的因素也会对那个现象有影响,可能你没考虑周全 —— 但是你现在至少收获了一把锤子,而这一把锤子,就能帮你解决掉很多钉子。

 

所以我们应该把《行为》这本书当成一本兵器谱去学习。这样你学一点就有一点收获。等全学完了,回过头来再按照萨波斯基的思路来个通盘考虑,看看一个行为背后到底有哪些机制,融会贯通。

我读此书的一个感慨是,以前我们熟悉的一些概念,现在必须用科学家的视角重新理解。什么叫“暴力”,什么叫“利他行为”?什么叫“同情心”,什么又叫“同理心”?我希望从现在开始,你要忘掉以前听过的对这些概念的种种解释,咱们放下所有成见,听听萨波斯基怎么说。

比如此书中说了很多有关“暴力”的事情,而萨波斯基告诉我们,抽象地谈暴力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暴力有很多种,它们的生物学机制都可能不一样。而另一方面,你觉得完全不同的两个事情,却可能有一样的生物机制。

咱们考虑一个场景。你进入一个房间,看见房间里躺着一个受伤的人正在流血,你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赶紧过去给他包扎伤口。这个行为完全没争议,对吧?

 

而在第二个场景中,你进入一个房间,看见房间里有一个好像是外星来的怪兽,张牙舞爪地要攻击你,正好你身上有枪,你就开枪打死了怪兽。这个行为,有些人可能就看不惯了。你为什么不考虑一下怪兽的权利?你为什么如此轻率地对待生命呢?

心理学家和文学家肯定会对这两个决定有不同的说法 —— 但是,在脑神经科学家看来,救助受伤者和向怪兽开枪这两件事儿,在大脑前额叶皮质里的反应回路,是完全一样的。

没有科学的视角,人们就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说什么。

 

咱们明天接着讲。得到“每天听本书”栏目中,苗炜已经对《行为》做了一个25分钟的讲解,我建议你先听一下,快速了解全书的内容。


(责任编辑: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