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传统古法针灸,注重节气养生
时间:2019-06-26 15:01 来源:未知 作者:健康网 点击:次
比如有一个春天来的女病人,看病时,已经是四月,人们都穿薄衣,她却是长羽绒服加身,围着围巾,戴着帽子,怕冷不说,还很困倦,困倦到眼皮都无力睁开。怪事是一到立春就出现,一到立夏就好了,多年寻医问药都没用。 吴教授一看,先问她症状是何时有的,病人说是四年前的春天,安了避孕环,之后经期月经量很大。“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有对应的五脏,春属肝,藏血,她血一崩,就养不了肝了,这是病的源头。” 肝藏血,脾生血,要养肝,先养脾,上午九点到十一点,是脾经当令,吴节运用自己改良的长蛇灸疗法,给她补脾,做了一个小时。“她当时觉得好多了,围巾、帽子都取了,又让她第二天早上喝姜汤,再次来复诊时就没穿羽绒服,穿件毛衣,继续给她进行长蛇灸治疗,一连三天,症状就消失了,随访三年,都没有再复发。” 这种春养肝夏养脾的理念,被吴节称之为“天人相应”。
她说,不仅是治病,现代人提倡的养生,也应当侧重这一个“因”字,不光是顺应四时,还要顺应地域、人种等,“因时、因地、因人,缺一不可”。 在初春时节,既留有冬天的寒气又带着春天的风邪,一位70岁的老人,前一天在公园里活动,由于坐了寒冷石凳导致全身僵硬,四肢无法动弹。家属立即将患者送到门诊,吴教授首先排除了下肢静脉血栓,通过诊查,初步诊断患者是遭受风寒湿邪而致的痛症,在给予温通经脉的针灸疗法后,老人痛感明显缓解,离开时已经可以正常走路。 医者仁心,一位家境贫苦的父亲带着9岁儿子来看病,吴节看了情况后如实告知,孩子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遗传性疾病),这种疾病目前全世界都没有效的治疗方法,患儿最多能再存活几年。考虑到他们经济困难,她让父亲带着孩子免费在门诊针灸治疗,直到他们自愿放弃为止。 “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不能因为患者贫困,就拒绝他们啊!能给的帮助一定给。”
拥有博导等一众头衔的她,经常会被邀约到世界各国讲学,有次要在南洋理工大学开讲座的她,前一天晚上和工作人员吃饭时闲聊。 “人家问我,吴教授,你明天讲什么,我说四季养生,别人说,我们新加坡就一个季节啊?我突然反应过来,糟了,忘了“因地”,赶紧重新连夜准备。” 新加坡天热雨多,当地人吃肉多,吃海鲜多,吃菜少,同时吴节发现,因为气候原因和饮食习惯,当地人多湿气重,所以风湿性疾病多。她花了整晚功夫,重新准备了一份PPT,“第二天在礼堂讲,人越来越多,后来挤到了整个门口,都站着人。” 在每个国家讲学时,她注重应时应地,也注重应人。
比如有次去德国讲学,她就发现,因为饮食习惯的不同,当地人喜欢油炸、奶酪等高热量的食物,“他们又爱吃鱼吃肉,肉生痰,鱼生火,痰湿很重,所以当地人肥胖率高,糖尿病和冠心病多。” 在瑞士工作期间,吴教授遇到不少难忘的病例。 在瑞士,因为天气和花粉原因,当地人很容易患过敏性鼻炎。吴教授认为患者的病根在于肺虚,而肺虚又源于脾虚。于是吴教授采用针灸疗法为其治疗,其中就运用到了古典“烧山火”针法,为患者补益脾气,患者在治疗后自觉鼻中有热气贯通,鼻塞流涕症状立即减轻。为此,瑞士的报纸曾对吴教授进行了头版报道,这也是算给外国带来的一次神奇的中医体验。
这种顺应的理念并非一时而来,吴节说,自己从事中医行业,是从“下工”开始的,为什么?还得从她的从医故事说起。 她的母亲是医生,从小耳濡目染,对中医就有了几分神往。因为这个关系,高中毕业时,她考取了成都中医药大学,但学归学,一旦到了临床实践时,却发现学的知识不够用,“很多病看不好,我就很责怪自己,就要求自己加倍努力。” 勤能补拙,在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吴节选用了唯一的方法,去图书馆抱回一摞摞的书籍,书桌满了,就放在床上,整个床都堆满了书。 “慢慢地,就真的懂了很多方法,看病治病,疗效也越来越好,很多病人都点名要找我看。”
刚开始,吴节还觉得特别高兴,直到有次上课时,她才发现自己的不足,作为授课老师,面对《黄帝内经》里的一副九宫图,却发现自己看不懂,“我都不懂,我怎么讲给别人听。” 她有一个“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特点,搞不懂,就去翻书,去询问专家,一来二往,等她逐渐搞懂九宫图时,她发现“太神奇了”。 “小小一张图,里面对应的文化博大精深,很有嚼头,我之前为了治病看的那些书,被我全丢弃了,我觉得自己中医根本没有入门,也是在那个时候,才属于狂热的爱上中医,我认为四大经典是中医的精髓,便开始钻研它们,特别是《黄帝内经》,翻来覆去看,我都记不清有多少遍了,每次看都有新收获。”
在这种学习中,她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在她看来,以前自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属于下工,而《黄帝内经》所提出的,“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则更为高明,因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防患于未然,才是对人们最有用的。 比如如今流行的三伏贴、三九贴,她算是本地的开拓者之一。 “大概是04年开始,我们就开始做三伏贴,我们是因人而异,贴三伏贴前,我们先要给人问诊,你是肾虚、脾虚,还是阳虚、肺虚,会根据你的体质,会根据不同的体质辨症开穴,一人一方,强调个性化治疗。” 她长期在大学教授《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和《神经病学》,三门课广受学生欢迎。她既能把现代西医难懂的神经解剖教的形象易懂,又能把中医古典针刺教的生动,让学生体会到针刺法的精髓。 在对古代中医学经典书籍的研读中,吴节对一些古典针灸法进行传承和创新,并在临床中形成了一系列有“吴氏标签”的针灸特色疗法。 “古代医书上,虽然讲了很多手法,但是在临床中,却往往运用不成功?为什么?可能因为文字缺失,又或者太过简略,甚至还可能是古人保守,它的精华不愿意透露,我们以前学医也遇到到这样的老医生,他有一身本领,但遇不上合适的传承者,如果子女愚钝,连子女都不肯教,带着一身本领就走了。”
《金针赋》里,提到烧山火等经典针刺手法,但却语意含混,吴节花了五年功夫,也没有研究清楚,有天给学生讲课时,讲到相关章节,突然悟出来“施针不成功的原因”,是需要加入“守气”。 “得气是烧山火成败的前提,守气是烧山火成败的关键,只有守住针下之气,再施以不同手法,针刺才能继续发挥作用,我突然悟出来后,人开心坏了,在课堂上,就想跳起来。” 这样的领悟,还有很多,比如“苍龟探穴”,就有她的摸索。 “有次糖酒会,一个老板找我看病,说他腰痛,怎么睡觉都不行,平躺痛,侧卧痛,翻身痛,看也看不好,我一看,是腰上有个痛点,小而深,不通则痛,我就用苍龟探穴法,啥意思?乌龟怎么刨土的?上、下、左、右都要动,先把四面土刨松了,再刺进去,我这样一做,果然就起了作用。” (责任编辑:健康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