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启蒙教育与成长的“困惑”
时间:2018-10-08 11:25 来源:未知 作者:健康网 点击:次
现在的孩子尽管享受着父辈、祖辈不曾享受的丰厚物质生活条件、优越的教育环境,有着来自家庭、社会方方面面的高度关注,但是他们在过度的“启蒙教育”的重压下属于自己的空间越来越小,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在成年人的裹挟之中,甚至没有真正意义的童年。为什么人们一方面为孩子们从小就背负着沉重的负担而抱怨,另一方面却又给孩子层层加码而乐此不疲,以至成为积重难返的社会问题呢?究竟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社会方方面面对年幼的孩子实施的过度的、偏颇的“启蒙教育”以及对“拔苗助长”的推波助澜,都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这就是“为了孩子好”,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孩子“早日成才”……但是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人们处心积虑为孩子所做的许多事情,恰恰是违背了孩子成长的规律,忽视了孩子在成长中最需要的东西,占去了孩子们本来可以自由玩耍的时间、可以与更多的人交往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学习的机会,是对孩子作为一个权力的主体应当享有的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的漠视。 孩子们的需求被忽视、他们的健康生存和全面发展的权利被剥夺的情况普遍存在,首先与我国社会根深蒂固的“以成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无关系。尽管作为一种家庭制度的封建社会的家长制已经不复存在,但是成年人对孩子的支配欲和以满足自身需求为儿童教育目的潜意识依然盛行:“我生你、养你,你就得听我的”,“我是为了你好,你不想学也得学”。 一些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年幼的孩子学这学那,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家长的需要,有的家长试图以孩子的“成就”弥补自身未曾得到的缺憾,有的是在与其他孩子的盲目攀比中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更多的家长是企望以孩子的童年的付出来为未来的学业做铺垫,上一个好的小学、好的中学、好的大学,或者学有一技之长,来换取在成年之后的一个好的前程“出人头地”……其实是成年人以自我为中心思考孩子的问题,以自己的权威来支配孩子,孩子成了成人的“傀儡”。 其次,源于对孩子评价标准和成长规律认识的偏颇。在我国的教育中,考试的“指挥棒”始终左右着人的培养,在许多人看来,知识学习是最重要的,提高学生的成绩是教学的目的,能让学生得高分就是对学生的未来负责,因此教育在很大成分上被限定在知识传授的狭小范围,而那些来自现实生活表现孩子童真的言行和孩子自身的潜能的发挥则不受重视,甚至被认为是“不轨”。而从小“吃小灶”多,超前掌握了某些知识和有某些特长的孩子往往在分数上拔尖,从上幼儿园开始就会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扬,并被作为其他孩子的效法的榜样。 一些家长从中尝到了甜头、得到欣慰,也促使更多的家长对各种学习班的所谓“启蒙教育”趋之若鹜。孩子的学习内容一再提前,不会说话就开始认字,刚会说话就让孩子学外语等现象屡见不鲜,以至破坏了孩子真实的生活环境,打乱了孩子正常的成长规律,这样扭曲的教育也给年幼的孩子太多的压力,就当下来看,孩子可能会表现得很出色,但是这种状况不可能持久。 再就是大众传媒对过度的“启蒙教育”的推波助澜。有关“神童”和早期教育的大量宣传和炒作充斥各类媒体,有些其实是某些以盈利为目的“早教机构”的广告被“包装”之后在大众传媒展示,而被蒙在鼓里的家长们误以为是主流的声音和正确的引导,更提升了家长对自己孩子的高期望值,误导家长不顾孩子的情况盲目效仿,进而加剧了对年幼孩子的“高压”和不切实际的评价。 “启蒙教育”的偏颇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改变其对孩子童年的不利影响是全社会的事,涉及到家庭、幼教机构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其中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对孩子的教育要以孩子为本,尊重他们发展的权利。遗憾的是,这种对儿童发展权的尊重恰恰是我们儿童教育中所缺少的,而儿童权利的传播在我国的国民教育中几乎是一个空白。在我们抨击过度的“启蒙教育”对孩子的伤害的同时,应当以各种方式强化成人社会保护儿童权利的意识,使主流的力量形成合力,让主流的声音通过各种渠道传导给大众,进而形成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的良好社会氛围。 (责任编辑:健康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