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心理 > 职场压力 >

一位专职心理教师的愿望

5月25日是“心理健康日”。在这一天,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同时也是山东省济南第十一中学专职心理教师的王晓娜许下心愿: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各学科老师要与心理教师形成合力,共同建立起“学校命运共同体”,而教育部门、学校和家长也要给予必要的支持。

从最初被冷落到逐步被关注,回忆起工作六年来的点滴,王晓娜深切地感受到,学校对于心理健康建设的重视程度正与日俱增。

◥王晓娜正在给孩子们上心理课。

切身感受——

从被忽视到被重视,失落感变为成就感

毕业于武汉大学的王晓娜,在2015年9月来到了山东省济南第十一中学工作。怀揣一腔热血来到新的工作岗位,她却发现心理教师并没被摆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三年之前,我被误解了太多次。有的老师当面就说心理教师没有备课压力,顶多跟学生聊聊天,这些活动其他老师也可以做。”王晓娜苦笑道,虽然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都考过教学心理学知识,但其实,他们并不了解心理教师是什么样子的。

“根据学校安排,周六周天可以休息,但我很多个双休日都在接待家长,而且所有工作都是关起门来的。”王晓娜坦言,其他老师不知道的是,心理咨询一般就需要两三个小时,这个过程其实比上课还累,因为需要你全程倾听,还要有所回应。

但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王晓娜观察发现,各中小学对心理教师的误解,其实是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有些学校领导不重视心理学,他们认为有病了才去看心理医生。在这种认知下,即便教育部门下发文件,校方所做的工作也一定是浮于表面的。”王晓娜剖析,领导不重视,就不会开设专门的心理课,更不会把心理教师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正因此,有些老师以心理教师的名义被招进来,但领导发现学校里缺英语教师,恰巧这位被招进来的心理教师本科是英语专业,就被调去教英语课了。

“在有些学校,心理教师随便就被安放在英语组,或是各种小组,几乎没人认可你的工作,大家都觉得你好闲好闲。”王晓娜说,“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根源就在于大家还不了解心理学的作用。”

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王晓娜开始把工作写出来,并发布到朋友圈和QQ空间。“一方面,我想传达一种心理学科的思维;另一方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心理教师和学校对心理健康的宣传也是非常必要的。”

如今,作为心理教师的王晓娜幸福感提升了,“这两年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扭转了学校的任课教师对心理学教师的误解。比如我去讲一堂公开课,大家都会去听,因为他们觉得心理老师的课上能学到新东西,这就是一种思维的转变。而这种转变,与你后期做的调查和宣传密不可分。”

政策支持——

健全心理教师队伍,提高心理教师待遇

因为校领导对心理建设的重视,和对喜欢心理学教师的支持,山东省济南第十一中学得以一直开设心理课,尤其是这半年以来,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在每一堂心理课上,王晓娜通常会给学生讲一个个小故事,有时甚至会采用一些暴露自己的方式,告诉大家这么多年走过的路,其实遇到点痛苦并不算什么。“学生们都特别爱听,而且会记在心里。”

在王晓娜看来,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建设方面,应当建立起“学校命运共同体”,要在领导的保障和支持下,让各学科老师同心理教师一起形成合力。

“先去影响别人,再到家长群体中进行传播,而在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能够持续多久。”王晓娜认为,能否持续下去的关键,就需要一群热爱心理学、愿意去学习的人组成这样一支团队,“学校共同体”的愿望才能实现。而要想实现这个愿望,可能还需要两三年时间。

其实,在5月25日中午采访王晓娜之前,省教育厅组织召开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闻通气会。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冯继康指出,虽然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在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而言,现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远远不能满足师生心理健康需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心理健康工作体系迫在眉睫。

对此,省教育厅联合省卫生健康委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建立健全课程体系;明确要求普通中小学要开设心理健康校本课程或专题教育。

冯继康明确指出,健全教师队伍建设体系是关键。“各中小学至少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超过1000人规模的学校必须配备专职教师,酌情增加兼职教师配备,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解决。”

《意见》中还强调,各学校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岗位职责和特点,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内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面向师生和家长开展的各类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活动等计入教学工作量。

以前,大部分地方、学校都没有开设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或课程,教育内容分散在安全教育、思政课等课程中。没有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实现系统化开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渠道空间非常有限。

记者注意到,《意见》明确提出,各地各高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并对大中小学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和内容提出具体规划和要求,为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有了文件政策的支持,王晓娜相信自己想要实现的心愿,更加指日可待了。

面对孩子心理问题的两个误区:

或者什么都不管,或者不懂却要管

学校也好,家庭也罢,他们对心理学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在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王晓娜接触过各种各样需要帮助的学生和学生家长,她感觉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存在误区。

不久前去家访,是因为一个女孩好长时间不来上学。“刚见面的第一眼,我就说女孩一点问题也没有。但孩子给父母说,她一见到男生就特别恐惧,不想和男生在一起玩。如果硬生生接触,心里面就会特别不舒服。”王晓娜回忆,因为孩子是家里独生女,父母对孩子出现的问题特别焦虑。

“这对父母把孩子带去省立医院检查,医生在诊断书上写下焦虑症,孩子父母崩溃了。他们对女儿说‘医生说你有焦虑症,既然有了焦虑症就更不能焦虑了’。”听完孩子父母的讲述后,王晓娜着急地告诉记者,你看父母是多么地不会回应孩子啊。“不仅如此,这对父母每天都忧心忡忡,他爸爸已经有两个月不去上班了。

“我们跟女孩一聊,发现其实什么都不是事儿。女孩特别开心。她就是感觉在学校学习挺无聊,单纯不喜欢跟男生接触,自己都觉得自己没病。”后来,王晓娜还看了医院开给女孩的药瓶,其实就是营养神经大脑的药,并没有什么大事。

“你们都过度焦虑了。”和女孩聊过之后,王晓娜转而告诉家长,青春期的孩子本来就有怀疑事物的现象,这种怀疑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家长本身就很焦虑,把焦虑传递给孩子并且天天灌输这种理念,孩子就真有可能认为自己是个病人了。

担任专职心理教师以来,王晓娜把学生家长归为了几个大类,其中就包括这样两类:一类是什么都不管,另一类不懂却要过多关注。

前段时间,王晓娜见过一个有着轻微抑郁症的男孩。这个孩子虽然没有幻听,但觉得水杯是不安全的。他会随时带一个水杯,因为觉得有人会在他的水杯里下药。男孩特别希望能够开心,但就是特别痛苦。

“男孩告诉我,父母不承认他有病,更不让他住院。”当时王晓娜就提出要见见孩子父母,“见面后,我对孩子父母说,应该让男孩住院。他们听后说,一早想明白了,其实应该让孩子住院的,因为男孩初二就出现过这种现象,最担心的是第二次发病。从那之后,孩子就去医院接受治疗了。”

在王晓娜看来,孩子得病后,家长或者老师会有这样一个通病,认为孩子没有韧劲、不够坚强,没有抵抗挫折的能力。但老师和家长们从来就没了解过,孩子正在承受什么,也正因如此,现在出现抑郁的孩子越来越多。“在孩子的青春期,陪伴永远是最好的方式,但家长们并不知道。”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