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心理 > 职场压力 >

不要为了学习对孩子动怒

首卷语: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无论在哪个国家,教育都是最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

所谓“少年强则国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只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家长不知道要怎样去教育孩子。

一方面想要他们变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一方面又不想埋没了他们的天性。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儿儿宝藏,需要用正确的方式去开发。

没有人生来就是愚钝的,也没有人天生就是坏人。

一些走上歧途的人,往往就是因为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

我国有一句老话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现在看来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

体罚孩子是无能的表现,也并不是因为你的打骂他们就能成才。

如果你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我们可以先看看“阿尔伯特实验”。

1.实验的背景

这个实验是华生做出来的,他也是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

其实这个学派早在1913年就已经成型了,而《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就是标志。

虽然他是创始人,但是在他创立之前,这个主义就有着不错的发展。

只是华生整个学术生涯里面,他的观点是不断变化着的。

最初的两年,他主要强调的是本能对于人们的作用。

但是到了1919年,他开始认为只有婴儿才存在本能,长大之后就会被习惯取代。

而这个实验,就发生在他提出这个观点的第二年。

直到1925年,他已经彻底放弃了最初的关于本能的观点,并且对生理学失去了兴趣。

他认为人类并没有太多复杂的视为,有的只是简单的反射。

在这之后,他的观点又发生了质的变化,慢慢演变成了激进的环境论。

在提出这个观点之后,他也就没有再变化过了。

而所谓的“激进的环境论”,指的就是后天的环境才是决定一切的根本。

2.阿尔伯特实验

其实阿尔伯特是一个九个月大婴儿的名字,这也是华生亲自挑选的。

为了取得孩子母亲的同意,他承诺每天给一美元的费用。

在实验的初期,华生给孩子一些小白鼠、小白兔等动物。

而对于这些,阿尔伯特并没有什么反应,反而会大胆地摸一摸。

两个月之后,他把相同的动物放在孩子面前,只是每当孩子想触碰的时候,他就会敲钢条。

这样一来,阿尔伯特就开始害怕,并且不再愿意接触这些小动物。

即使后来他已经不会再去敲钢条,孩子还是会躲开小动物。

几天之后,华生发现他的恐惧并没有减轻,反而连带毛的东西都开始害怕。

而这个实验也证明了,后天的习惯的确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就像家长辅导孩子学习的时候,如果一直对他们吼叫或者发脾气,就和实验中的钢条一样。

这不仅不会起到促进作用,还会让他们恐惧,甚至是排斥。

最终导致他们不再愿意学习,也不想主动去思考。

3.行为疗法

如果说冲孩子发脾气是错误的方法,那么究竟怎样才能鼓励他们呢?

其实华生的观点就是能够论证的。

在这个实验结束之后的很长时间,阿尔伯特依然害怕小动物。

只是因为他已经离开,只能换个孩子继续实验。

通过对这个孩子的示范疗法,让他观察别的孩子和小动物融洽相处的画面。

但是因为一些突发状况,让孩子的恐惧不断加剧。

之后他们改变方法,开始用暴露疗法。

正强化就是华生在实验之后提出的观点,告诉父母这样可以补救之前发脾气对孩子的影响。

结语:

其实对孩子的教育并不应该是一味的惩罚。

如果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家长只会用吼叫的方式来沟通,最终孩子只会做出更多不好的行为。

就像斯纳金所说的,一种不良的行为,不应是用另一种不良行为取代的。

这不仅不会达到教育的目的,还会让他们“选择忽视”。

所以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明白,无论是正强化的方法还是去忽视的方法,都比吼叫好得多。

END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