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心理 > 职场压力 >

这3种心理学真相与我们认知相反

想要彻底改变自己,不完全取决于你花了多长时间,更重要的是在于你是否用了心并找对方法。

——沃伦·巴菲特

我们认为进步会带来更大的提高,以后会比现在表现的更好,但事实是,我们常常做出与进步相悖的行为。

我们认为自我批评有助于看到自己的不足,让行为变得更严谨,但是过分的自责,却让我们感到绝望和不知所措,常常出现恶性循环。

我们认为自己的思想完全由自己掌控,不想考虑的事,就可以屏蔽掉,而特别具有戏剧性的是,越想摆脱的事情,越会时常想起。

这个说法你可能无法接受,因为这和我们通常的想法完全不一样。

但是,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感受:这次成绩进步的学生,下一次考试的时候大部分会退步,连续进步的孩子总是少数。

大部分人认为,取得进步会刺激我们获得更大的成功,但是事实是进步让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远。

芝加大学商学院的教授阿耶莱特·费神巴赫和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拉维·多尔已经证明了:在完成整个目标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会刺激人们做出妨碍完成目标的行为。

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涉及一个心理学名词“道德许可效应”,是指一些好的行为会允许我们做一些和目标相悖的事。

如为了达到减肥的目标,应该多做运动、少吃甜食。但是,你可能因为今天多锻炼了10分钟,而在今天的食物里,多吃一块蛋糕。你会说:“我已经锻炼的这么好了,应该得到一点奖励。”这是一种补偿的心理。

取得进步也是一样的道理。你会因为自己取得了欣喜的成绩,得到了暂时的满足,而忘记了自己真正的目标,从而放松了自己,因为进步让你找到了补偿自己的借口。

那么我们如何防止进一步退两步的情况发生呢?

只要做到两点:

1.盯紧自己的目标。不要把进步当成目标,那样会让你在每次取得进步后,就会失去自控。我们应该将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

2.清楚自己做了什么。把自己的行为当做努力完成目标的证据,让自己实实在在地看到,自己为了达成目标而采取的行动。

所以我们不要问孩子:“今天你又取得了多大的进步?”而要问孩子:“今天为了达成目标,你又做出了哪些努力?”

当你自己取得进步之后,不要想:“好了,我现在可以放松一下了。”

而要想:“我做这件事,是因为我要达到……?”

这些都会让你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目标。

有的人列了计划却总是完不成,然后备受打击,进行严厉的自我批评:“哎呀,今天又没有完成任务,我这也太笨了,总是控制不住自己。”

而且他们觉得,如果对自己放松要求,不严厉的批评自己,不用那些可怕的后果来威胁自己,就没有办法让自己提高。

许多人都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但是事实是,严厉的自我批评和自我否定,并没有让你达到理想中的状态,反而会让你在下一次拖延的更加厉害。

这是我们的习惯造成的,因为我们从小就是这样被要求的。当我们成人之后,我们继续这样要求着自己。

但是小孩在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情况下,需要父母和老师一些额外的要求和惩罚,可以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约束。但是当我们成年以后,我们需要改变策略。

不进行自我批评,那怎么办呢?这个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解决的方法就是——自我谅解,自我同情。

原因是:它能消除人们失败后愧疚和痛苦的心情。自我批评是一种负面的情绪,只会加重这种痛苦的感觉。而进行自我谅解,就能够摆脱这种感觉,让我们很坦然的去思考,我们为什么会失败,为下一次达到目标,寻找对策。

所以你需要做的就是,安抚或者抛弃这种挫败感,让真正有用的、能帮助你达成目标的信息占据你的思想。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孩子错误的的行为,只靠单纯批评并不见效的原因。因为批评他,只会让他更痛苦,让他对自己更加失去信心。

如果你能告诉他,你理解他的行为,然后一起讨论应该怎么做,可以增强他的责任感。

比如,孩子早晨总是懒床。可以对他说:“因为努力学习,晚上睡得晚,早上总是感觉睡不醒,这可以理解。但是我们也应该面对事实,你需要克服自己的困意,这样早晨才能吃早饭,按时上学。你觉得我们怎么安排这个时间最好?”

这样孩子不会有“起不来床”的愧疚心理,而是认真的去思考:以后,他怎么做才会更好。

所以无论是拖延、暴饮暴食,都不要过分的责备自己,进行自我同情才会帮助我们重回正轨。因为持有自我同情态度的人,比持有自我批评态度的人更愿意承担责任。

1985年,三一大学的大学生们被告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你们可以想任何事情,但是不要去想白熊。”

其结果出人意料,这些学生们陷入了一种难以自控的思维方式——他们没有办法不去想“一头白熊”。

正如这个实验的研究表明,越是不让我们去想一件事情,我们就会越去想它,心理学家丹尼尔·韦伯纳把这个效应称为“讽刺性反弹”。

失眠者越想入睡,发现自己越清醒;忧心忡忡的人越想摆脱焦虑,却又一次次的陷入更深的痛苦;我们越想忘掉某个人,心中却一次次的又想起。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个想法就是真实的,也不意味着这个想法就很重要。只是由于我们非常恐慌,急于摆脱这种想法,它就会卷土重来,而且当它再次回来的时候,产生的影响会更大。

那么我们如何去摆脱这种困境呢?

这个方法本身具有讽刺性的意味——那就是放弃自控,与这些想法和平相处。

你要这样想:“好吧,这些想法又来了。”“这不过就是思维运作的方式,并不代表任何意义。”

所以不要压抑自己的思想,不要觉得是自己压抑的不够,其实是因为你越压抑,反应越强烈。

前面讲的是如何摆脱思想上的想法,那么如何摆脱面前的诱惑呢?

其实道理是一样的,也是接受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承认自己的欲望。其次就是在行动上,控制自己,不要顺着自己的想法去做。

简单说就是:不控制自己的思维,而要控制自己的行为。

最后,记住你的目标,提醒自己什么才是你真正想要的?把“我不要去做……”,变成“我应该做……”。

看清以上三种心理学真相后,你会发现,无论是哪一种现象,解决的办法有一项是共通的,那就是——盯紧你的目标不放松。这样你就可以更好的进行自我管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