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貌取人,在心理学上是有依据的”
时间:2021-06-16 11:45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人们常说:“不要以貌取人”,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却很难做到,这是为什么呢? 王尔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浅薄的人才不以貌取人。”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一个有阅历的人,是完全可以通过他人的外在形象,对其内在的特质,做出一个比较准确的评判的。 这件事情听起来不可思议,但确实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 这并非是危言耸听,所谓“以貌取人”,在心理学上,是有着科学依据的。
“首因效应”在心理学上在有依据的 “首因效应”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它是指交往双方之间,彼此形成的第一次印象,这个直接影响到今后的交往关系。 也叫作首次效应,就是人们常说的第一印象,当人们首次与某个陌生人见面时,对方给自己留下的这种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而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如果一个人在与他人初次见面时,能给对方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那么,以后两人的交往也会比较顺利。 反之,如果第一印象就不好,以后的交往也好不到哪里去,甚至可能对方不愿再跟其有进一步的接触。 因此会有“一见钟情”、“一眼万年”之类的词语,也更充分地诠释了这一现象。
为什么会有“相由心生”一说? 佛说: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有容乃大。 所谓“相由心生”,是指人的品行、修为、学识等内在品质,日积月累地形成了人的一种气质,由外在的形象展现出来。 这里的“相”并非单指长相,而是指人的行为、举止、表情、动作等一系列的外在表现。 尤其是一个人的眼神里,总能透出其难以掩饰的内心,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这些特质都与人的经历、性格、精神面貌有关,是一个人本身具备的所有的素质,沉淀于一体的结果。 《红楼梦》里对林黛玉外貌的两段描述,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红楼梦》第三回:十岁时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两段描述中,林黛玉的身世、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因为她出身名门,自幼饱读诗书,言谈举止自然不俗,但因父母早亡,又加上自身孱弱,难免看起来有些凄楚。 林黛玉既有倾城倾国的容貌,又有旷世诗才的能,却因着家中的变故,寄人篱下。 在偌大的贾府中,林黛玉的心中,觉得只有她一个人是无人照拂的孤女,这样的处境,难免不让她伤感,也正是这种境遇,使得她的性情既清高孤傲、又敏感自卑。 “相由心生”这一句话在林黛玉身上也得以体现,因为性格跟外貌有着很大的关系,林黛玉的小性、爱发脾气、说话刻薄,那都是因为她害怕失去贾宝玉——这个她唯一的情感寄托。
提升自我,可以让自己内外兼修 虽然,人的外在特质不一定能够完全、准确地体现其内在品质,但是参考价值已经很高。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德高望重,往往就会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有的人虽已步入中年,但是体态健美、着装打扮得体、讲究,那一定是个生活非常自律的人。 其实,一个人不必过多地展示自己,其外在气质,就已经能够给人传递出他的一些信息。 比如:一些读书多、有学问的人,身上自然会透出一种书卷气;那些生意做得风声水起的企业家,眼里透出精明、智慧的光,仿佛他的一个微表情,都是在精打细算。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真实情况,是掩饰不住的,一个有才华的人,不会因其相貌普通、装着一般就能掩盖住他的睿智。
当然,一个生活不如意、内心不够强大的人,也难掩其脆弱的内心。 外在形象也是可以改变的,承着自己的进步、学习,气质会逐渐改变。 一个人只有努力地提升自己,才能把自己的外在形象提升上去,才会在社会交往中,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总而言之,“以貌取人”确实有心理学依据,在社会交往中,我们可以合理运用“以貌取人”来加以判断,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来给自己的外形加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