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心理 > 网络心理 >

家庭条件不太好孩子总自卑,怎么开导?

没有一个孩子天生就是自卑的,孩子的自卑往往都是家长赋予的。因此,要想开导孩子的自卑,那么不妨先从家长自身开始改变。

我从小就自卑,虽然我的家庭条件也不太好,但并非所有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都自卑,也并非所有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就不自卑,这一切还是与父母自身的家庭环境、性格息息相关。

换句话说,父母与其费心费力开导一个自卑的孩子,不如先创建一个开放、自信的家庭环境。

我之所以敢这么说,除了我阅读大量的心理学书籍找到的答案之外,也与我自身的经验密不可分。

为了治好原生家庭带给我的自卑感,在这条道路上,我可以说是费尽千辛万苦的。

接下来,我就以自己的实践经验出发,来谈谈家长应该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自信、开放的家庭环境。

 

一、自卑的形成机制

首先我们几乎可以确认的是,孩子的自卑感几乎都源自于身边亲人的潜移默化。

我看的第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籍,就是个体心理学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

本书着重探讨了自卑的形成机制,以及如何把自卑转化为动力,找寻生命中的意义。

自卑感在阿德勒的理论中占有很大分量。他认为一般的自卑感是行为的原始决定力量,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是一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的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优越感是每个人在一种内驱力的策动下力求达到的最终目标,它因每个人赋予生活的意义而不同。

在书中,他还论述了家庭和学校对个人的影响,他认为,人的行为不是由生物学的本能力量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力量决定的。人的行为都是出自于对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换句话说,自卑的形成机制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源自于和他人的比较。

别人有的我没有,别人没有的我还是没有,这种落差感能够促使人进步,但也可能促使人自卑,从而走向堕落,没有学习动力、没有社交欲望、自我封闭等等。

而家长要做的,并不是打破孩子的自卑感,而是把孩子的自卑感,转化为一种前进的动能,转化为一种驱动力。

 

按照《自卑与超越》中的观点来看,每个人都是自卑的,只不过其内在的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种现象,阿德勒在书中为我们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生动的案例:

一群孩子去动物园,看到了凶猛可怕的狮子。老师问孩子们怕不怕狮子,有一个孩子被吓得瑟瑟发抖不敢说话,还有一些孩子拍着胸脯说:“如果狮子敢过来,我一定要让它好看。”

你看,上述两种孩子在面对狮子的表现行为各不相同,但你能说那个看起来不怕狮子的孩子是真的不怕吗?其实他依然是害怕狮子的,但只不过他把对狮子的恐惧表现为一种勇敢而已。

本质上,他们都是害怕狮子的。

同样的道理,不管是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还是家庭条件一般的孩子,在面对自卑的时候,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有的父母会告诉孩子,别人有的豪车,我们虽然没有,但我们不屑于去追求。

当家长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是真的不屑于追求吗?还是说家长像那位不怕狮子的孩子一样,只不过对于害怕这件事的表现行为不同呢?

我们需要承认的一个事实是:

所有的人都具有自卑情结,但不同的人对于自卑的表现方式不同,即使是一个极其自信的人,他所表现出来的自信,也是一种自卑情结的“自我伪装”。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很难做到不与人比较、不与人对比。

但凡与人比较、与人对比,就会有高有低、有好有坏,这就是自卑形成的机制。在“不如他人”的这条前提之下,我们需要客观上去承认这一事实,并把自卑转化为动力,而非是制约我们前进的绊脚石。

一场考试,有的孩子考得好、有的孩子考得差,考得差的孩子久而久之就会陷入自卑,从而否定自己在学习上的天赋,进一步学习越来越差,最后踏入社会,由于这股自卑情结,也很难与人展开竞争,甚至是畏惧竞争,从而导致自己的人生越来越差。

如何克服这一问题?

二、超越自卑,把自卑转化为前进的动能

我有一个朋友,年龄已经挺大的了,踏入社会也很多年了,但是一直在工厂上班,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害怕竞争,只有在工厂这样的环境中,他才能够感到安心、没有畏惧感。

克服自卑感,这至关重要,因为这不仅仅关系到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学习能否进步,更重要的一点是,自卑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有可能是终生性的,自卑的人不愿意改变、害怕改变,在事业、爱情上畏头畏尾,会吃很大的亏。

那么父母如何做,才能改变孩子的自卑感呢?

 

在前面我们讲了自卑的形成机制,也了解到每个人都是自卑的,都是由于其内在的表现形式不同,有的人会将自卑转化为一种“攻击性”较强的行为模式,例如“他有豪车咋了?我以后的车比他还豪。”

说这番话的人,虽然我们不排除他有吹牛的成分在其中,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说明这个人相信自己以后也会有豪车,也会有自己目前不具备的东西。

这里所反应的一个改变自卑的要素是:

成长。

大部分自卑的孩子,都不太相信成长的力量,他们认为自己没有的东西,现在的自己没有,以后的自己也不会有。例如就提高学习成绩而言,自卑的孩子往往会倾向于“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在社交上,他们也倾向于认定自己就是“内向、孤僻”的性格,往往也不愿意去改变、去成长。

而家长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相信成长的力量,相信改变的力量,把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变成“一切由我不由天”。

还记得动漫电影《哪吒》里的那句台词吗?“我命由我不由天。”当哪吒说出了这句话的时候,恰恰也是影片中的结尾高潮,非常鲜明地突出了主角的改变和最后的升华。

家长需要让孩子相信的一个道理是:

虽然我现在不如别人,但未必代表着我以后也不如别人,我可以通过加倍的努力去弥补这一差距。

自卑的人把人生看作是天注定,一切不可更改,自己不如别人就是不如别人;而把自卑转化为前进的动能的人相信,虽然我现在不如别人,但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改变,我能够追上别人,甚至是超越别人。

 

说了这么多理论知识和自卑的本质特点,那么具体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给予孩子安全感

大部分自卑的孩子,在童年时期都会有一段缺乏父母陪伴的时期。例如父母在外上班,年幼的孩子一个人在家独守空门;又或者是父母外出务工,把年幼的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抚养;又或者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玩耍等等。

如果父母工作很忙,下班时间也应该尽量抽空陪孩子有一个小时以上的玩耍时间。有研究表明,一个孩子的性格形成,与父母之间的陪伴玩耍,有密切的联系。

只有当孩子拥有充分的安全感,感受到父爱和母爱,才不会轻易否定自己,陷入自卑情结。

拥有安全感的孩子,即使在某方面不如别人,例如学习成绩、家庭经济条件等等,也不会因为这而陷入深深的自卑当中。

除了给予孩子的陪伴之外,父母多鼓励孩子,也有助于孩子培养自信、开放的性格。

孩子之所以自卑,往往大部分因素都是来自于父母日常的比较,例如谁家的孩子怎么样,自家的孩子怎么样,以及一些日常生活上的责骂和埋汰。

父母与其通过批评和责骂让孩子改变,不如尝试用鼓励的方法来促使孩子改变。

 

2.别在孩子面前念叨财务状况

在教育问题上,西方父母可以甩中国父母几条街。

经常看美剧或者英剧的人应该知道,每当影视剧中的父母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要发生争吵或商讨的时候,都会让孩子回房间,或者两夫妻晚上在床上自己商讨。

这么做的最大好处是:不会让财务压力成为孩子心头挥之不去的梦魇。

但很多中国父母在这一点上的做法可以说是恰恰相反。就我自己身边的观察来看,大部分的父母在给孩子交学费、课本费用的时候都会念叨:

你看,你又花了我们这么多钱,以后要好好用功读书啊,不然怎么对得起我们。

国内父母这么说的动机是好的,但效果可以说是非常差。

按照大人的思维模式来看,父母为你付出了这么多,每天起早摸黑上班赚钱,每年的学费动辄几千上万,你应该用很高的分数来回报我们。

但作为孩子来说,他首先想的绝对不是什么用很高的分数去回报父母;他们首先想的是:

我成为了父母的负担、成为了父母的压力,自己是一个累赘。

前面我们说到,有的孩子可以把自卑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但有的孩子会因为自卑自我放弃。

过早地让一个孩子去承担父母应该承担的经济压力,这种压力很难被年幼的孩子转化为动力,最有可能发生的事是:孩子会被这种压力给拖垮,无心学习、甚至会变得自卑,总认为是自己的错,才让父母承担了如此大的经济压力。

我认为,至少应该在孩子读初中以后,慢慢懂事后,才应该适当让孩子去承担父母的压力。

 

在我看来,很多父母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他们把自己在社会上面对的不公和失败,去向一个孩子诉苦。而对正在读小学的孩子来说,他怎么可能去理解父母?去把这股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父母能给他们的,只有深深的自卑感。

要想让孩子成熟懂事,体会大人的辛劳和不易,这需要一个过程,家长不应该指望一个几岁的孩子有多么懂事,如果这孩子真的表现的很懂事的话,那么家长反而应该小心。

因为这种懂事,很大程度上都是家长逼出来的。

几岁的年纪,就应该是天真烂漫的样子,而不是整天担心自己又花父母钱了,自己是不是成了拖油瓶了。

孩子的内心是极其敏感的,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在某种程度上给予他们保护,而不是让他们过早地体会到成人世界的不易。

的确会有“寒门出贵子”这样励志且动人的奋斗逆袭故事。但更多的孩子,都是被父母一再念叨的“寒门”所压垮的。

这种小概率事件,父母硬要去碰,其概率无异于中彩票。

 

3.面对经济差距和成绩差距的时候,父母应该怎么办?

最后,当孩子在面对班里同学的攀比的时候,在面对成绩的差异的时候,父母应该怎么办?

这里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做法是这样的:

当孩子放学回家在饭桌上向父母说:今天班里的同桌可真讨厌,向我炫耀说她的妈妈又带她去吃肯德基、去旅游。这时候有一些父母会这样告诉孩子:吃肯德基啊?还去旅游?这有啥稀奇的,我们不稀罕那个,老老实实搞你自己的学业才是最要紧的,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有啥用?

请注意,当父母这样说的时候(现实中这种父母很多很多),事实上这位父母的做法就暴露了他自己也是自卑的特点。这就好比儿子对我说,开大奔驰可真舒服啊,我却对他说,开大奔驰一点也不好是一样的。

这叫做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无异于问题的解决之道,本质上父母还是在对这个问题逃避,也可以说明父母本身也是自卑的。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这样的:

当孩子向你说起班里的某某孩子又炫耀性消费的时候,家长可以这样说:是吗?那他父母带他都去哪里玩了啊?这时候家长需要认真听孩子讲完,别一副不耐烦被戳中脊梁骨的痛苦表情。听完之后,父母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小明啊,你也知道父母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带你去旅游,不过这周周末我跟你爸都有空,要不我们去动物园或者游乐园也去放松放松怎么样?

很多父母在遇到这种场景的时候,由于自己过于自卑,根本听不得孩子说这些,要么是急匆匆打断孩子并转移话题,要么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种做法显然背离了孩子的初衷。

当孩子向父母说这些的时候,言外之意是说父母的经济能力不行吗?显然不是!孩子说这些,目的非常单纯,只不过也希望父母陪自己出去玩罢了。

受制于经济能力和工作的限制,父母可以适当降低这个标准,例如陪孩子去动物园、游乐园等等,万不可直接打断孩子,或者直接贬低向孩子炫耀的同学。

 

写在最后

我在本文的开头就说了,没有一个孩子天生就是自卑的,往往自卑的孩子其父母也是自卑的。

在看了很多关于心理学的书籍之后,我慢慢发现,不仅仅是基因孩子会遗传父母,甚至连许多的不好的行动习惯和性格,孩子也会遗传父母。

一个经常打孩子的父母,长大后这个孩子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去打自己的孩子;一个自卑的父母,长大后这个孩子同样也会自卑并传给下一代。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是感到深深的悲观的;除了遗传这个因素之外,还深知教育的深远性和重要性。

自卑有时候的确源自于家庭经济能力不好,而有的父母的做法不是给孩子谈通过自身的努力也可以获得好的经济能力,不是给孩子谈自己当年就是因为学习不好而错失了许多的机会;这些父母,他们会对经济能力好的家庭视而不见,不仅他们自己视而不见,他们还会要求孩子也视而不见。

这就导致了,很多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孩子,踏入社会后难以抵抗社会的诱惑,进行超前消费、进行借贷行为等等。

至于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呢?有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家长没有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告诉他,金钱所带来的巨大优势和好处。自然,这部分孩子长大后进入社会,看到了金钱的诱惑力,自然就纸醉金迷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你问我那些月薪几千的女孩男孩,是如何做到买名牌包还出入各种酒吧的?

我的答案是:

他们在小时候既没有见识过金钱的魅力,也不知道如何去抵御金钱的魅力。

父母在这一块,也是时候教教孩子了,不要等孩子踏入社会后,见识过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却不懂得如何去抵御它。

一味地逃避和拒绝,根本无法解决问题的本质。

唯有正视问题,正视经济条件的差异,才能够把孩子往正道上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