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对你不上镜的心理学解释
时间:2021-07-27 16:02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很多人是不是都有自己不上镜的苦恼?笔者也是,照镜子的时候感觉自己还不错,没有什么明显瑕疵,但是一照相就原形毕露了,感觉哪里都不好看,哪里都有问题。 对于这种情况,有心理学家提出真人比镜子里的自己丑30%左右的言论,那么这种结论是否正确呢?是否有合理的科学解释呢?
一: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它由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这种效应指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每个人在照镜子时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美化,大脑会自动帮我们补光磨皮,就像开了颜滤镜”一样。 照相时和照镜子时的白平衡是有差别的,光线对于照片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我们在照镜子时会下意识寻找最佳光线给自己打光,但是在照相时如果光线不好就会导致照片看起来不尽如人意。
这也是很多摄影师在拍照时都会拿反光板打光的原因,有了光线的协助,拍照也会好看许多。 但是如果是对于恋人而言,对方的大脑会受激素影响,从而对自己喜欢的人产生光环效应,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这里面也是受光环效应的影响。 二:冻脸效应 冻脸效应是指静态的脸和动态的脸,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研究认为,视频里的人要比单独的截图看起来更好看。 人们会把在不同位置、不同侧面的同一张脸进行平均化,这就大大的影响了大脑对于人脸的判断。
我们在照镜子时会自发的有一些微表情,而动态的脸会激活我们的面部神经识别系统,这些微表情都能为我们在镜子中的形象加分。相对于视频来说,照片是定格某一个瞬间,是静态的,所以它看上去没有那么有吸引力。 心理学家博斯特和他的同事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让参与者观察2秒钟的视频片段,以及视频片段里的截图,观察结束后,心理学家让他们评价视频或图片中的20个人的相貌如何,好看程度如何。 实验结果发现,就算是同样一张脸在视频中的得分也要比在静态图中要高。不过,为了想要印象深刻,那些视频也需要重复播放多次才行。 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什么人们往往认为镜子里的自己比照片中的自己漂亮很多。
但是在一些心理学家看来,真人的相貌是处在照片和镜子之间的,而人类在沟通中,展示的全部信息=7%语言信息+38%声音信息+55%肢体语言信息。 所以我们想要引起别人注意,不一定是单看脸,还要加上自己的微表情和肢体语言,以及声音。 三:左脸效应 “左脸效应”有科学家山姆基恩首次提出,这个效应是指人们在照镜子是会首先关注增加的左脸,也会下意识地从左脸的角度观察自己。 山姆基恩认为,大脑控制左脸的神经要频繁一些,没有人的脸是完全对称的,但是大脑会欺骗自己,会选择性地忽略脸部不对称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脸在自己看起来要好看很多。
而且从左脸角度观察自己,鼻梁也会更挺,这也是大脑加工过后的结果。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同样的人在不同的状态下的相貌也会有细微的差别,镜子和照片都不完全准确,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外貌自信,切勿产生“容貌焦虑”。 当然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真实外貌的话,可以站在离镜子远一些的地方,在自然的光线下去去观察,不要做微表情,这样呈现出来的状态就是最接近真实相貌的了。 不过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用过多地对自己的外貌吹毛求疵。要努力提示自己的内在气质,有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内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品质。
而且由于受照片的限制,我们也很难就以一张照片来判断对方的真实情况,照片里能看出的只有相貌,对于气质却没有很明显的感受。 所以我们判断一个人时,不要仅仅凭借一张照片或者一次短暂的接触,而是在在长时间的往来交流中发现对方的真实一面。 每个人都会对自己进行包装,我们要做的,就是看透这层包装下的真实内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