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认识不一样的农民工
时间:2019-10-03 20:30 来源:未知 作者:健康网 点击:次
今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 从2012年正式提出“中国梦”以来, 举国上下为实现这一伟大梦想, 都在进行着伟大斗争, 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创造者。 那么,你还记得自己当初的梦想吗? 你为它又付出了多少时间和努力呢? 带着这些问题, 我找到了一群平凡而又特别的人。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追梦人, 是否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那些梦,后来又怎么样了呢? 01 我这辈子做过最对的决定,就是30年前离开农村去修大坝1989年,18岁的吴见黄告别家乡湖北竹溪,跟随水电建设的“王牌军”中国葛洲坝集团参与湖北隔河岩水电站建设。当年,大坝混凝土浇筑模板多为木制,打过家具的吴见黄是工地上的一名木工。为了提高手艺,他努力学习积累。
2004年,他投入三峡三期工程。2006年,三峡大坝全线到顶,次年便被派往金沙江水电基地。在川滇交界处的向家坝,他白天泡在施工现场,组织大家立模板、轧钢筋、预埋施工;晚上铺开图纸,反复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所在的混凝土施工队备仓返工率为零,单元工程合格率达100%。 近年来,吴见黄被评为向家坝工程优秀建设者,在全国坝工、模板工技能竞赛中获评优秀,他还晋升为高级技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他由农民工转为正式工;去年,由施工员升格为技术员。吴见黄早已从最初的木工变成水电工地上的“多面手”,并在混凝土模板配板技术方面有专长。 这些年来,吴见黄跟着水电建设大军扎根大山、鏖战江河,爱人和孩子都留在距向家坝近千公里以外的湖北宜昌,他一年才能回一次家。问他为何如此执着,他说:“改善小家、建设国家,都是我的梦想。” 02 经历的这些磨难,并没有磨灭我对生活的热爱1986年11月,陈想菊出生在湖北麻城一个五口之家。那时候,她家是全村数一数二的贫困户。想菊初三刚开学不久,老师让没交学费的同学站起来,全班59位同学一齐注视着想菊。此时,她敏感而脆弱的心灵受伤了! 那一年,想菊把经历过的苦痛,在课余时间记录下来,写成共计18万字长篇校园小说《飞越围城》,从03年8月开始,到04年12月完稿。虽然连高中都没上,但不可否认她其实应该有光明的前途,但因为穷,只能望天兴叹。
此后,她便开始打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用6个月的时间在网上修改《飞越围城》,一位编辑帮她在中国移动手机阅读上架发表,虽然稿费只有几百元,但给了她莫大的鼓励。后来她来到广州,进了一家电子厂,厂里办有内刊,她边上班边写作。下班后,她经常参加知识讲座,不断给自己充电。 在打工期间,想菊曾多次被骗。所有的经历,并没有磨灭她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学梦的追求。深夜,工友们进入了梦乡,她用手电筒照明,看着从地摊上买来的书籍。至今,想菊已小有成就,被广州市海珠区作协吸收为副秘书长,散文在线签约作家,广东省青工作协会员,四川省青少年作协会员……她还多次在征文比赛中获奖。 03 只想让工友们在城市中,可以寻找一丝归属感2006年,一个来自湖南桃源的农民工刘志祥怀揣着“心灵之约-蓝吧”工友俱乐部项目的建议书,做了人生发展方向的抉择,走向了追寻公益梦想之路,而这一走,就是一直走到现在的持续追梦之旅。 最初南下时的一些工作经历,让他深切感受到这个社会的不公,不断地自问:难道这就是外来打工梦想群体需要面对的社会现实?劳动者还能找回自身的价值吗?外来流动人员如何与城市生活融入?长期在这样极端的物质文化腐蚀的环境下,会有所谓的素质提升和成长学习的机会吗?这个群体的未来在哪里……
于是2005年,他拿出三万元,在鹤山市共和镇工业园区附近租场地,买设备,开始便宜收费维持工友俱乐部的运营,他开始在这个地方与工友群体一起探寻出路。2007年,刘志祥做出了果断的抉择,离开广东,直奔杭州,聚集这些年所认识同道中人的共同力量,做好“草根之家”。经过四年的努力,“草根之家”已成为全国性品牌公益机构,为促进整个农民工群体生存现状改善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刘志祥也受到了各界的关注,2010年被评为“杭州市江干区十佳优秀志愿者”;同年成为共青团湖南省驻浙江团工委首批委员并任职宣传部长;2011年,被湖南省政府评为“湖南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工”;2014年,在第七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上,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将刘志祥评为“中国城市化优秀农民工”。 (责任编辑:健康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