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心理 > 真实个案 >

心理上的秘密避难所如果遭到侵扰,身心将难以保持安定

你尊重身边亲密他人的心理秘密避难所吗?父母与子女之间,也许常有,但父母对子女隐私权之不够尊重,也是引发重大争执的原因之一。譬如,父母不经同意就拆看子女珍藏在抽屉中的情书,或偷看子女的日记等,这些都是父母这一方“违反规则”的行为。

不可否认的,父母趁子女不在时,去搜查子女的房间,这是最令子女反感的事,而且也会增加子女对父母的不信任感。孩子们会在必须面对现实中难以处理的困难时,企图通过营造一个隐秘的“避难所”之举,来维持心理的平衡。

这个避难所也许是女朋友写来的情书、也许是日记、也许是自已的房间,这“隐秘的所在”如果被人侵人,就会令他们心绪大乱。为此,他们会陡然生出剧烈的抗感,表现在外就形成对父母的反抗。

“保守秘密”是一种逃避的行为,这是青年期尤为显著的表现。不过,像这样的为了逃避现实的困难、希望获得心灵的平静,因而去保有一些秘密的情形,并不一定年轻人才有。据说日商岩井的前副社长在卷人飞机销售案的丑间时,他的秘密“据点”被人曝了光。

在这个据点中,到处可见塑胶模型和模型玩具、童谣唱片等,这和他一向予人的干练商人形象简直差了十万八千里,这一来几乎跌破了众人的眼镜。有的人因而嘲笑他的幼稚根性,有的人则慨叹于他那样的商人作风所导致的巨大心理压力。我想,这大概是他借以求取心灵的平静的唯一“休息所在”。

由此可知,想要通过遁入秘密所在之举,来得到心灵的平静的心态,是任何人都具有的心理机制之一,这秘密所在若被破坏,就有如心爱的宝贝被夺一般,对夺其宝贝的人当然会恨之人骨,如果我们说逃入秘密所在的心态是年轻人特有的防卫机制的话,那么日本的这名副社长就拥有一颗与年龄不符的朝气蓬勃之心。

话说回来,为人父母者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地破坏子女心灵的平静。父母该分辨清楚,孩子们所保守的这个秘密会不会使他们去为非作歹,或者他们不过是借此来获得心灵上的平静而已。如果不能分辨清楚。就莽撞地揭发孩子的秘密,那只是一种解除父母心理不安的手段而已,对子女有何助益呢?

人在面对难题时,往往会让意力离难题,以避开对目的的追求。“关于这个问题,因准备不够充分,现在拟以我所擅长的对“自我规制与不如感”之讨论来作答。”每一次考试,都有一两名学生会在答案中先做这一番交代之后,另以与题目全然无关的解答来答题,真叫人啼笑皆非,但也不由得令人为其慧黠的表现感到折服。

据说,某著名数学家在当学生时也有这么一段轶闻,某次考试时,他看了试卷上的题目后说:“这些无聊的题目我不想作答”,接着却在答案纸上大写特写自己的读书心得,阅卷的老师倒也识货,给了他及格的成绩。我们可以说这是在腹中有物的情况下所做出来的惊人之举,所以才能邀得他人的折服。

不过,我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仍然要说:“误答就是误答”,无可通融。我的一个朋友,他是某校的大学教授,在面对这样的情形时,表现得较“温情主义”,他会一律给他们十分,以酬答他们的作答,我呢?我一定是给零分的。我们暂且别管是否该给这样的学生及格的问题,不如先看看在心理学上如何看待此等学生的态度。那实在是极有意思的。

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作为,其实并非完全在设法争取分数,推其原因,多半是为了自我满足作答的欲望,他们不愿陷于答不出的僵局,因而尽其可能把想得出的答案都搬到答案纸上。亦即,这多半是不想直接面对难题,遂以将注意力集中在与难题无关的方向的方式,企图减轻面对问题时的不安的一种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可以见到类似的例子。

譬如,某某先生是一名公司的小职员,由于家中问题从生,一会儿是子女的教养问题,一会儿又是婆媳失和的问题,逼得他只好把精神都灌注在工作上,以避开存在于家庭的烽火,又如即将被迫退休的“股长”,他一个劲地苦拼,为的也是不想去面对退休后的生活难题。

此外,像考场上的失败者、尝到失恋之苦的失恋者等等,他们会埋头于各类运动或嗜好,也都是基于一种想逃避悲苦难题的心情。我们再举简单的例子。像在极度紧张时不断经常地抖动大腿的人或者在犯下错误被追究责任时,突然大开玩笑、或喋喋不休的人等等,他们的行为无非都是一种逃避。

一种自欺的行为

人们若想通过暂时的逃避来获得补偿式的满足的话,那不过是一种自欺的行为。但就积极的一面来看,它却具有令人暂时自愁闷中得到缓解的好处。所以,对多烦恼、多心病的现代人而言,这一种“自欺”又何尝不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呢!

例如乖僻能令成人一泄内心深处的不满。如所周知的,当家里新添了个宝宝时,那个被乍升为哥、姐的孩子难免会发生一些不能适应的反应,他们害怕新宝宝会夺走自己独占父母宠爱的地位,在极其不满的情况下,这孩子便有尿床、吮指的行为,这代表着一种强烈的抗议,其实也是一种下意识的反应,他们下意识地希望通过幼儿期的行为表现而重返独占父母关爱的幼儿期。

此乃谓之年龄退化、回归幼儿。年龄退化不仅见之于儿童,成人也可能有这种现象。当然,他们不会以尿床、吮指等直接的方式来表达回归幼儿的心态,而是以种种变形的幼儿式行为、想法、感觉等来表示不之,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它。

譬如最原始的幼儿特性睡眠即是。婴儿是不顾一切呼呼大睡的,当人下意识中有重返幼儿期的愿望时,他会老是想睡,不论睡得多饱还是想睡。于是不论是开会或上课,都昏昏然老是打瞌睡,不仅因为疲劳或无聊而已。

其次,还有幼儿期的另一个特性是对吃的执着。所以,经常觉得口里空空,老是想吃些什么的就是这一类人的典型,这一类有强烈幼儿特性的人多属食欲过盛的胖子。

第三,有年龄退化倾向的人,常会下意识地模仿幼儿呀呀学语的特征,例如,大着舌头说些儿语化的词语,嘟嘟嚷嚷地自言自语,有时候老是说些儿语等等。

第四,幼儿有抗拒教养的行为,所以有年龄退化倾向的人也常有懒散或邋遢的表现。儿童常以尿床这种反抗教养的行为来表示年龄退化的愿望。同样地,成人也以穿着不成双的鞋袜,把脱下的衣服乱扔,把房间弄得脏乱无比等行为,希望回到幼儿期。

第五,幼儿可以随时要求父母的保护,反应于成人的年龄退化行为就是发牢骚和不断地发出怨言,希望以此得到他人的同情。当幼儿得不到父母的保护时,立刻会有不满的表现。成人亦然,但成人是以原始性的反抗,攻击方式一闹别扭、呕气、乖张、动肝火来表示的。

此外,幼儿还有种种的特性,一般说来,幼儿总是喜欢撒娇的,所此,一个应该已经自立的成人还老是有撒娇的行为时,一定有年龄退化的倾向。也许在他的内深处有着未能满足的欲望,如对爱情的渴求、不被接受的不满、盼望受瞩目的欲望等等!

多接触比接触时间久,更能拉近人与人的感情。假设这儿有一位小姐,我们让你有一小时的时间与之接触,如果你要通过这一小时的时间与之推近感情的话,请问你会如何去运用这一小时的时间?

为了把话说得更清楚起见,我们且假定这儿有A、B两人,A把一小时分成四等分、每十五分钟与小姐见一次面,B则以一整小时的时间集中火力向小姐进攻,再假设A、B两人的求爱功夫是旗鼓相当的,请问两人中那一个人能赢得小姐的芳心呢?

在A把时间分散的办法中,当然还有着间隔的长短、多寡的问题,这姑且不论,就一般而言,A的分散法的成功率当较日的集中法为高。我们是以就学习理论等所研究的有关熟练、熟稔、亲密性的获得的反复效果而如此说的。

一般而言,实质的接触时间“接触次数都相同的话,则错开反复的间隔而成片段休息的“分散法”的熟练程度,实比缩短反复问隔、不断集中的“集中法”为高。因为,不断集中的进行会令人有餍足之感,人的感觉也会为之迟钝,倒不如分成多次的接触以保持新鲜感。

相对地,分散去进行接触的话,由于每一个间隔都有适度的休息,所以每一次的接触都可以有新鲜感,虽然,就学习理论及人际关系的作用而言是各自有别的,但自餍足感、感觉的钝化、接触的新鲜而言,不论对象是人或物,结果应该都是一样,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奇怪之处。

换言之,不论对象是人还是物,我们可以这样说,频繁的接触比长时间持续的接触更能使对象对我感到亲切或熟稔。例如,有的人一向讨厌古典音乐,但是如果让他多次一点一点的听,久久之就至增加他对古典音乐的亲切感,最后甚会爱上它。如果一开始就一小时、两小时地让他听个不停,那绝对会让他倒足胃口、避之唯恐不及的。

我有一个朋友,是个怪物科学家,他倡议一种“百圆求爱法”。他说,每天同一时间打一个该投十元的电话给小姐,只要持续打上十次,一开始犹疑不决的小姐到此时也只好把态度软化下来。如果他所说的办法有效的话,他就是掌握了我所说的分散接触法的诀窍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