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心理 > 真实个案 >

什么是心理暗示?

仔细回想一下作为家长的你,是否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这孩子从小就胆小、害羞,从小就贪玩,不爱学习”

“这孩子太懒惰了!”

“你为什么总是这么磨蹭?”

“你为什么总不把东西放回原位?”

“我已经很累、很不容易,怎么你还是这么不听话、让我操心!”

……

 

当你看不惯孩子的某种行为和表现时,是否也曾如此数落过孩子呢?是否曾经经常性地否定或批评,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那个人呢?是否孩子话要怎么说,衣服要怎么穿,孩子做每件事情都想要符合自己的期望呢?其实,反复强调或是责骂,不但改变不了任何问题,反而可能给孩子一种“暗示”,负面强化了孩子的行为。

什么是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指人或周围环境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识地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一定的心理或行为反应。生活中有些人特别容易受暗示,特别容易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或者态度影响,暗示感受性高的人就容易被催眠。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心理暗示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消极的暗示会产生消极的心态,导致消极的后果,导致失败甚至死亡。

 

积极的心理暗示带给孩子的是积极的认识和体验。与说理教育相比,暗示教育能融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含蓄而委婉,避免说理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压抑感和逆反心理,使孩子于无形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举止、以及坚强的情感意志。据调查,有接近90%在品质、意识、和智力方面有杰出表现的人,年幼的时期都感受过来自家长的积极暗示。幼小的孩子在心理上具有容易接受暗示的特点,可塑性很强,所以,家长应注意善用积极暗示,避免消极暗示。

 

假期中父母怎样处理好亲子关系?

父母要首先确立积极的儿童观,要相信孩子都是向善向好的。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喜爱,如果有了不良行为一定是有原因的。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描述了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四种心理需求:寻求关注,争取权利,报复行为,自暴自弃等,孩子的心理需求主要是被爱、被尊重、被关注等,寻求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等,所以父母要有积极的信念,要积极解读孩子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孩子的不良行为都是对爱的渴求。要相信孩子、尊重孩子、要冷静地对待和处理孩子的问题行为,要在孩子的心田种下爱的种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