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之变,足生大丁”之我见
时间:2018-11-15 08:50 来源:未知 作者:健康社区 点击:次
《黄帝内经·素问·斗气通天论》中的“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自唐·王冰首注后,歧义纷起。王冰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一书中,把“足”释为“脚”,通俗体会。对此,宋·林亿有异议,他在《新校正》中说:“丁生的地方,不常于足,盖谓高粱之变,饶生大丁,非偏着足也。”林亿释“足”为虚词,作“饶”解,即“多”也。此注一出,前辈医家、校注家争吵纷起,其首要争辩点在于对“足”字的理解,是实指照旧虚词决定了对经文的理解差距,至今未有定论。 笔者认为,“足生大丁”之“足”应为感叹词,即伯仲之足,经文“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就是痛风急性产生的形象描述,不用作别的疏解。下列试从三个方面加以阐明。 首先,从中国言语翰墨的进行过程看,体现人体部位之词,早在殷商期间就已固定,连续至今未变,如口、手、目、耳、足等。先秦文籍中对“足”的使用甚多,均作名词,可释为“脚”。如《尚书》的“跣弗视地,厥足用伤”,《论语》的“启予足”“足躩如也……足蹜蹜如有循”“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伯仲”。 《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作为医学经典,其措辞简捷明了,绝少假借。如《灵枢》曰:“委中以下,至足小趾旁,各六腧”。“足”在《内经》中涌现频率甚高,皆指“脚”,别无他义。 是以,从先秦文籍和《内经》自己对“足”的应用风俗和规律看,“足生大丁”之足理当是实词,即“脚”。 其次,经文的语序语气解读。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是一个描述事实的必然句式。“变”一般用于突发性篡改,强调“突发性”而非“渐进性”,如政变、兵变等。《说文》:“变”,更也”,篡改、变更之意。《易·系辞下》曰:“穷则变”,“变”代表事物起了性质的旋转。《素问·六微旨大论》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这里的“变”即是指性质的窜改。身体由常到病是质变,“高粱之变”后边紧随着“变”的终究,即“足生大丁”,从语序语气上看已无用虚词润色的需求。经文用“足”言其发病部位,“大丁”则形象地描写了病变的特征。 再一次,从病例上看,“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合乎痛风急性孕育发生的病例本性。 从临床上看,痛风急性产生常常是突发性的,一样平常高发于足部,大脚指与脚踝枢纽关头是好发部位,红肿热痛,状如大丁,其发甚速,且与大量进食膏粱相关。昔人考察到这一景象具备普发性与规律性,这才有了“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如许头像的描述。 横竖,不管是从言语文字的进行,仍是从经文语义看,尤其着眼于病例痛风发生特点,“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描述了进食膏粱美味所惹起的痛风急性发作:丁生于足(脚),其发也速(蓦然),就像拿着一个空器皿盛物同样(简单),仅此罢了。 (责任编辑:健康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