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孕妈妈如何做好产检和家庭监护
时间:2020-02-06 20:02 来源:未知 作者:健康网 点击:次
之前袋鼠麻麻简单介绍了疫情期间的一些防护知识,有的孕妈妈留言问: 好害怕,现在正是孕晚期,不知道还要不要去医院产检? 预产期快要到了,住院期间该怎样做好自我防护呢? 我之前常去的产检医院现在是发热定点医院,心里慌得一批,真的好怕提前分娩。 …… 的确,确诊病例持续上升,也有孕妇不幸中招,不少孕妈妈都在疫情寒潮中瑟瑟发抖,各种焦虑疑问随之而来。而且国家卫健委发布的通知中,已明确:儿童和孕产妇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易感人群。
那么,孕妈妈如何在这个特殊时期做好防护呢?产检时间到底能不能推迟?今天袋鼠麻麻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些相关知识,希望能供大家参考。 一、疫情下产检时间要不要推迟?疫情发生后,不少人的心中,医院成了一个危险的地方,很多孕妈妈也担心因为产检而感染。 疫情当下,我们也提倡“少出门,不聚集”,但要不要推迟产检时间,需视情况而定。 1.孕早期 如果已经超声检查确认怀孕,孕妈妈本身无高危因素,可错峰建卡,具体时限需根据街道、医院建卡规定选择。 没有腹痛、阴道出血等情况,早期产检也可推迟,但 NT 筛查不能错过,且需提前预约(建议孕11~14周完成检查)。 2.孕中期 这个时期的产检频率一般为每月一次,如无特殊情况,一些检查项目可以适当推迟,但中期唐筛(孕15~20周)、大排畸检查(孕20~24周)、妊娠期糖尿病的75gOGTT筛查(孕24~28周)最好按照时间要求完成。 如果实在担心感染,可以跳过OGTT的那次产检,就把自己当妊娠期糖尿病进行饮食控制即可。 3.孕晚期 孕晚期建议严格规律产检,尤其是 36 周以后,每周都要做胎心监护等产检,并且在 36~38 周会完成一次胎儿超声检查,对晚孕期的临床决策比较重要。
此外,要再叨叨一句:如果不确定是否怀孕,第一次检查不要推迟,要尽早到妇科门诊就诊,此次检查对于确定是否怀孕、是否宫内怀孕、估算孕周和预产期很重要。 二、不去医院产检,在家需要做好哪些事?虽然一些产检项目可以推迟不去医院,但在家中也需要做好一些相应工作。 1.控制体重 现在很多孕妈都存在一个饮食误区:为了让肚子里的宝宝获得充足的营养,从怀孕一开始就大吃特吃,从而导致了营养过剩。
这不仅会增加自己患妊娠并发症的风险,还有可能让宝宝变成巨大儿,不利于顺产,而且产后瘦身也很有难度。所以,孕妈妈在孕期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体重增长。 但体重到底增长多少合适呢?这可是有科学的计算公式哦~ 孕妈妈需要根据孕前体质指数来计算孕期的合理增重: 孕前体质指数(BMI)= 体重(kg)/ 身高的平方(m²)
2.适当运动 在这个特殊时期,不要长时间在床上、沙发上躺着。结合自身情况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强度,对孕妈妈自身和胎儿都是有益的。 孕期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孕期水肿、腰酸背痛以及便秘等情况,并且还能起到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增强腹肌及盆底肌肉的力量、促使整个产程更顺利等作用。 既然疫情期间不适合出门,孕妈妈们不妨做一些瑜伽、室内多走动走动等。
3.自我监测 孕妈妈在家除了要注意腹痛、阴道流血等不适症状外,还可以自我监测血压、血糖、胎动等。 有的孕妈妈问:什么时候开始数胎动呢?怎么数? 一般医生会建议在孕32周以后开始规律的计数胎动次数。 如果在妊娠过程中有其他一些高危因素,比如高血压、糖尿病或者胎儿存在宫内发育迟缓等情况,医生会建议把计数胎动的时间提前,有的孕妈妈可能从孕28周开始就要开始计数胎动了。
一般来说,建议在三餐后,先休息30~40分钟,然后在安静的状态下,计数胎儿的活动状态,每一餐餐后计数1小时,然后将3个数值加起来,胎动的次数不小于10次,这是一个最低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宝宝连续做出了一系列动作,这只能算1次胎动。间隔5分钟以上,才算第2次胎动。 另一种方法是,孕妈妈可以休息时专注地数胎动,2小时之内,至少能感受到6次胎动,就是正常的。 在临近预产期的那一月,如果出现规律宫缩(一般频率为每 5~7 分钟一次)、破水、阴道出血量较多、胎动明显减少等情况,建议及时去医院。 三、如何在住院期间做好自我防护?无论是产检还是出现其他不适等去医院,出发前一定做好防护措施: 1、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可以自驾或者乘坐出租车; 2、佩戴医用防护口罩,随时携带免洗洗手液或消毒湿巾,避免用手揉眼睛、鼻子和嘴;
3、尽量减少在医院停留的时间,家属排队期间,孕妈妈要在人少通风处等待; 4、和其他人尽可能保持 1 米以上的距离。 此外,住院期间也要做好防护,除了坚持佩戴口罩、勤洗手外,以下3点也要注意: 1、尽量选择不是新型肺炎定点医院的妇产科(妇幼保健)专科医院住院分娩; 2、如果条件允许,尽量选择单人病房; 3、除了必要的陪产家人,建议和亲朋好友提前打好招呼,减少探视。 袋鼠麻麻有话说: 在新型肺炎感染的病例中,孕妈妈这类特殊人群,处理难度会更大。希望大家都能做好防护工作,平安迎来健康宝宝~ (责任编辑:健康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