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心理 > 职场压力 >

“爆款”文章,脱不开色情暴乱和焦虑吗?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就是流量时代

 

在这个用“10w+”加冕“流量为王”、以“在看”见证腥风血雨的时代,你的注意力,正是各大媒体所必争之地。同时,网络世界充斥着戾气,就像扳机一样,只要轻轻一扣,就会有无限的愤怒倾泻开来。不管是“中国女性穿衣自由”引发的激烈讨论,还是“喝奶茶=不爱国”等煽动性的失实报道,眼球聚焦之处,自然成了道德诱发的种种情感所争锋的战场。

 

不过,注意力和道德情感的关系没有那么简单——新发表的研究表明,能唤起人的正确/错误判断的词语,特别能抓住我们的注意力,这或许能解释抓人眼球的新闻和泛滥的愤怒之间的关系。

 

 

社交媒体上的新闻,本身其实就很类似于心理学家在注意力研究中的实验材料。在我们下意识地刷社交软件时,其实相当于快速呈现一组文本刺激流——心理学家在实验室里已经研究了几十年的对象:向参与者快速展示一组词语,大概就像是眨一次眼,换一个词。

 

实验室中,参与者需要在一组各种各样的词汇里找到目标词。找到后,参与者会有一小段空窗期,是被目标词抓住了注意力——在这段窗口期内,即使出现了第二个目标词,大部分人就算睁着眼也难以察觉。

 

 

唯独有一个例外情况如果第二个目标词对参与者在情绪上有强烈刺激的话——那么就仍能被看见、被迷住。有些词对我们来说重要到了这个地步:在我们已经在关注别的东西时,仍然能把我们的注意力抢走。

 

描述情绪的词汇,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煽动性。而道德词汇,可能也是这种特殊的词——前人研究表明,人们能和自己身边的这些道德刺激,达成特定的交互。这些词能在网路的无穷杂音中忽然爆裂,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关注和分享线上的道德内容。

 

心理学家们也的确在实验室中按照Twitter的模式进行了模拟。参与者会看到一系列虚构的推文流,包含各类标签的各种词汇。结果表明,道德词汇(如犯罪、宽恕、正确),情绪词汇(如害怕、爱、哀悼),以及特别被划出的、人们对于道德关系或行为产生的内心情绪体验——道德情绪词汇(如虐待、荣耀、怨恨),比起中立词汇(如小说、迷宫、海岸)能吸引更多注意力。就算人们已经预先在关注别的词汇,这种吸引仍然成立——也就是说,这些道德和情绪词汇能穿透杂音,依然牢牢掌握参与者的注意力。

 

 

那么,这种关注和实际Twitter上的分享行为有什么关联吗?

 

研究者对Twitter上一个讨论政治话题(尤其是枪支控制、同性婚姻和气候变化)的大型数据集进行分析时,发现含有道德情感词汇的信息被分享的可能性,要比不包含的高20%。为了比对这些病毒式传播的词汇,和实验室中抓人眼球的词汇是不是同一批,他们继续分析了近50000条包含有实验室所研究的词汇的真实推文,发现有一部分推文,的确和在实验室中表现得一样引人注目;但另一些却无人问津。

 

一个重大发现是,一条信息所含词汇越能吸引注意,越经常被在线分享。道德和情感词汇(如淫秽、凶杀、邪恶、信仰和罪恶)是最受人瞩目的——是不是让你想起了UC头条的“震惊体”?嵌入了这些字眼的推文,比中立用词的文章,显著更容易被分享。

 

 

有这么多道德内容在信息和社交平台上竭力争夺我们的注意和传播,无怪乎一天到晚“男人沉默、女人流泪”,刷个微博、微信订阅号都要情绪波动好几回了。我们可能会把平台和一些消极的道德情绪体验联系起来,比如“刷个XX(平台名),我气坏了,这笔账我记下了”。不过,社交媒体上积极的道德信息也有其吸引力,比如美国最高法庭支持同性婚姻权利后,#lovewins (意为,真爱无敌) 的标签立刻涌入了全球的讨论者,共同分享这份爱的权利受到支持的欢乐之情。

 

也许,政治话题进入社交媒体场已经是难以改变的趋势,那么讨论什么在迷住我们就更加有意义。也许我们没法控制什么在抓取我们的注意,但只要我们知道,道德词汇能够一下在页面上脱颖而出,我们就能在面对自身和Twitter的关系时更加审慎。我们可以不必被注意力经济的时代裹挟,我们可以不必在精心包装的人为愤怒中随波逐流——而这要从选择,我们读什么,和我们分享什么,开始做起。

 

-学堂君-

 

学堂君认为,人们对道德情绪词汇的敏感性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性,因此点开“男默女泪”的内容也无可厚非。但越是容易挑动负面情绪(焦虑、愤怒)的内容,大家在分享时越需要警惕,需要思考一下是否是写手精心安排的陷阱。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