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远离那些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人
时间:2021-09-08 15:52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古人云:种树须择地,恶土变木根。结交若失人,中道生谤言。意思是说,种树必须要选择好土地,如果土质恶劣,那么种下去的树就长不大、长不好。同样,交朋友也一定要慎重选择,倘若识人不当,那么他们就很有可能变成造谣生事、诋毁我们的人。 这个道理放在现代社会也不过时,朋友选择的正确与否很重要,正确的朋友能给我们带来愉快的体验,但不正确的朋友只能产生所谓的“塑料情”。
但是你可能要问了,没有一双火眼金睛,怎么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值得结交呢?其实很简单,看看他的朋友圈就知道了。 对于爱发朋友圈的人,我们能从朋友圈的内容推断出许多信息,比如他最近过得怎么样、生活中发生了哪些重大的事情、平时有什么喜好、性格脾气是哪种类型等。 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神秘感十足,可越是神秘就越想探知,从不发朋友圈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一、偏执又自大,认为发朋友圈是种虚伪的表演 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学家戈夫曼曾提出“拟剧理论”:世界就像一个大舞台,而我们每个人都是演员,会刻意打扮和包装,有意或无意地控制自己的言语及行为,从而引导和控制他人形成印象。作为表演者,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在观众面前,塑造一个完美的形象,被他人接受。 有人便将这套理论代入朋友圈,认为朋友圈也是一个大舞台,每个发朋友圈的人,都是演员。无论发什么内容,都是为了塑造自己的某种形象:晒自己从小到大获得的奖状和奖杯,是为了表明自己的优秀;打卡各种网红店,并在朋友圈点评一番,是为了表现出自己的时尚和小资。
不仅明星有人设,普通人也有人设,不同的是,明星的人设呈现在大屏幕上,而普通人的人设立在朋友圈里。为了维持人设,普通人尽力将自己的朋友圈保持基调一致,比如修图时总得参考之前发过的照片,以免自己的颜值看起来忽上忽下,前几天发了秀恩爱的内容,那么短期内就不能在圈里吐槽老公不够温柔体贴。 在这些人眼里,发朋友圈越频繁,就越虚伪,越爱表演,就连点赞评论,都是商业互吹。于是,从中演化出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人,不愿同流合污,不愿虚伪的表演,用无声的反抗,证明自己的清高,并对发圈频繁的人抱以鄙夷的目光。
可是,事实真是如此吗? 纵使有个别人表演欲旺盛,可大部分人发朋友圈的初衷,都是想真实记录自己的生活,抒发着自己的情感。觉得生活中的某些时刻值得纪念,某些快乐值得传递,某些感悟值得分享,于是动动手指,在朋友圈的一方天地里表达自我,无关人设,亦无关表演。 持着“发朋友圈就是表演,我才不愿意表演”这种观点的人,偏执又自大,自以为看透人性,不屑表演,实际上失去了很多互动的乐趣。
二、警惕性高,对朋友没有信任感 童年时期的孩子,会在自己的朋友圈里畅所欲言,想到什么说什么,因为那时结交的朋友,仅仅是因为聊得来、玩得好,彼此相互吸引,相处愉快。 可在成年之后,朋友圈里并不全是朋友。要么只是萍水相逢没有太多交集的泛泛之辈,要么是多多少少带着利益纠葛的“假朋友”,还可能是和自己有竞争关系同事,也可能是之前的冤家对头,于是,对朋友圈便有了一种不信任感。 正所谓“互联网是有记忆的”,每一条动态,都会留下痕迹,即便是删掉的朋友圈,也有可能被他人截屏保存,最终变成有心人攻击的武器。
正因为朋友圈里鱼龙混杂,所以多一份警惕也无可厚非。但普通人的警惕,是有限度有理智的,泄露信息的内容打个码,觉得有危险的人设置分组或者屏蔽一下就行了。 但有一种人,认为朋友圈里所有人都不值得信任,所以拒绝发朋友圈。这种人,可以说是警惕性高到把人人都当成假想敌了,害怕别人陷害自己。 想发一张小区的照片,怕被有心人摸到自家住址;想吐槽一下公司制度不合理,可是怕被某个同事截图转发给老板;想晒一下娃,可是怕被坏人保存照片,再到幼儿园冒充家长……如果这种过高的警惕性投射到生活中,跟他来往的人可以说是苦不堪言。 不愿信任他人,总是带着一层怀疑的滤镜,你想对他好,可到了他那里,就成了“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浅交时发现不了什么问题,一旦你们的关系想更进一步发展,就会发现中间总隔着一段距离,而这段距离,就叫做不信任。
三、内心敏感脆弱,喜欢胡思乱想 很多人在发朋友圈时,都会纠结很长一段时间: 想分享美好,又怕引起某些人的嫉妒;想发泄一下难过的心情,可又怕自己的负能量影响到别人;想要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意见,可又怕有人和自己意见相反,产生分歧。 想分享自己升职加薪的喜悦,可是担心别人认为自己在炫耀;想吐槽新买的车开起来不舒服,又怕别人说自己是凡尔赛。 一会害怕自己的表达引起歧义,一会害怕这个时间段发送影响别人的休息,朋友圈还没发,自己已经脑补出了一场大型连续剧。每一个步骤都要瞻前顾后,最终心烦意乱,没有了分享的欲望,索性不发了。
在心理学上,这种行为叫作精神内耗,人在管理自我的时候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人就会处于一个内耗的状态,长期如此会让人觉得疲惫不堪。说直白点,就是想得多,做得少。在真正开始做某件事前,对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在脑海中演绎一遍,反复盘算,最终不了了之。 研究表明,精神内耗更容易在内向、敏感的人身上出现。这样的人,容易纠结犹豫、焦虑,还没做就开始胡思乱想,辗转反侧,且很容易把这份过度忧虑带到人际关系中。 他们敏感,十分在意朋友的看法,有时随口一句玩笑都有可能让他们暗自揣测,无意间说的一句话,都有可能引起他们的难过或愤怒。事实上,高敏感往往与低自尊相连,总是怕自己做错事,或者说错话让朋友不高兴,下意识察言观色,处处讨好。这样的关系,注定是不平衡的,难以长久的。
结尾: 当我们新加一位微信好友,第一反应就是看看他的朋友圈。几十条朋友圈,能迅速拉近和对方的距离。而对于许久不联系的朋友,也能通过朋友圈得知彼此的近况。 网络时代,朋友圈早已成为展示和沟通的平台。可当一个人把这个平台关闭,只留下一片空白和一条横线时,那意味着他不想将自己展示出来,也不愿意与他人沟通,就像“你永远也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一样,你永远也无法走进一个把自我封闭起来的人。 所以,心理学家劝我们,远离那些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人,不止因为他们可能会有性格上的不足,更是因为,他们用不发朋友圈的方式告诉别人: “离远点,我不想和你有任何联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