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心理 > 职场压力 >

保持适度自私,是最正确的生活方式

卷首语:

理智、正义和平等都不没有足够力量统治世界上的人类,唯有利益有这种力量。——托杰弗逊

“自私”在我们普通人的认知里面,只是一个贬义词。

我们从小学习的语文课本上就教导我们做人,不能太自私,我们要做圣贤人,无私奉献,不求回报。

我们身边的确也存在于一些自私的人。

他们从来不会在乎别人的感受,通常把自己的开心和利益建立在别人的利益之上,不管他人的损失和痛苦,只顾自己的目标和结果。

这类人通常在社会上缺少真正的朋友,我们也很不情愿和这样的人交往。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在人际交往中,自私的人确实不如无私的人,结交的朋友多,更受人欢迎。

1.狭义上的“自私”

这样的“自私”的确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但换位思考一种合乎常理的“自私”却是适合我们生活的一种方式。

社会中关系非常的复杂,有同事要相处,有上司要尊重,有老人要礼让,有儿童要关爱。

我们处在人生黄金阶段的时候,是社会最应该承担责任和担当的人群。这些我们都不能否认。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必须大公无私,无私奉献。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当你贫困到只有一个大面包,家里还有嗷嗷待哺的孩子们,挨饿的父母们时候,你是否也要把仅有的面包送给街边乞讨的乞丐呢?

你不给,他们会说你没有公德心,没有爱心,自私残酷。你给,挨饿的就是六个人的大家庭。

生活不仅仅是别人的生活充满无奈和困苦,我们的生活也有。

2.广义的“自私”

这样的“自私”,是基于自己的利益做出的某种行为倾向。

喜欢做“老好人”大公无私,把自己的利益抛之脑后,把精力都奉献给别人的家庭,那对自己的妻子孩子和老人来说难道不是一种残酷吗?

从心理学通俗来讲,“自私”是基于道德的评判标准进行的。它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衍生出的一种心理倾向。

就是遇见问题,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生存问题。这个心理的演变的过程离不开成长的环境。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往往家庭条件不太好的人家,越容易产生“自私”的心理。

因为广义上的“自私”已经成为了他们为了生存下去的重要法则。

弱肉强食的时代,自己不努力,能够得到别人没有要求的帮助又是何等的稀少。

现实中,很多人被狭义的“自私”道德绑架,让很多人不敢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害怕别人嘴中说自己自私,孤立自己。

就像一种多子女的家庭,一方兄弟有了点困难,不管自己家庭是否能帮助,都要拿出一点来帮助有困难的兄弟。但在看看自己为别人填坑的同时,自己却已经家徒四壁,负债累累。

这种被“亲情绑架”的家庭,无私奉献的背后不一定换来他人的一句好处,人都是这样,就算是亲人也一样,他们总会先看见你的好,永远看不见你的不好,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人少之又少。

当然,小编的意思不是不帮助,而是说做好自己的前提下,保障自己能够生存的前提下,适当的帮助才是最好的。

3.无休止地帮助,只会让人更加依赖自己

他会把你的友好当作是你理所应当,心里没有一点感激之情。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一个从来不把自己家庭放在第一位,永远喜欢为别人跑腿的人。

总有一种“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感觉,他们甚至比当事人还要用心和投入,这样的家庭往往失去平衡,家庭矛盾也会非常多。

我们要知道每天和自己柴米油盐斤斤计较一分一角过日子的人是自己的身边人,不管好事坏事永远不会离开我们的也是我们身边共同生活的人。

多点爱留给家庭和爱人,幸福不就是手到擒来的事情吗?

把爱留给小事和家庭,总有一个和睦美满的家庭才是我们在这变换不停的时代最有力的避风港湾。

自私的人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不堪,他们通常理智,冷静,聪明,通晓人情世故。懂得在混浊的大社会中明哲保身,保护自己。

道德提倡人们要无私,不求回报,是要求人们应该有无私,乐于助人的倾向,而不是要求不管什么情况什么时候都要无私对人。

小结:

每个人都应照顾自己的利益,这是最简单的道理。——普劳图斯

想要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前提是自己能够好好生存下来,并有能力去帮助他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