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心理 > 职场压力 >

抠手,啃指甲停不下来的背后

NA姐有个好朋友,她有个神奇的技能,一年下来基本上不用指甲剪,因为只要指甲长出来一点,就被她硬生生用嘴巴给啃“秃了”。

不只是她会如此,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身边好多人都会有一些小癖好,比如啃指甲、抠结痂的伤疤、撕嘴皮、抠手等等,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他们一直乐在其中,简直可以说是“上瘾”,根本没办法停下来。

其实,他们自己也知道这样做其实不是很好,但就是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手,甚至把手抠到流血也不妨碍他们继续,这种现象是怎么回事呢?会不会是心理疾病的信号?

抠手、啃指甲,大多孩子都有这种表现。不少家长经常反馈,孩子这习惯总是屡教不改,手指都快要啃“毁”了。

其实,人类在成长过程,起初都会以嘴巴来感知世界,因此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啃咬东西是一个必经阶段。这一阶段称之为“口欲期”,通常出现在3岁前。

这个阶段,孩子不仅喜欢啃手指,还有啃嘴皮、咬嘴唇、咬被子......可以说是“万物皆可咬”。一般来说,当孩子3岁以后,“口欲期”会自然过渡。

但若孩子没有成功度过,则有可能是孩子身体缺乏某种微量元素,还有可能是心理因素导致的行为障碍。

孩子爱啃咬,往往可能是心理不安的一种表现,若孩子父母长期在外,或者父母经常对孩子做出严厉批评,孩子就会处于一种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他们会感到焦虑、紧张、压抑、沮丧、挫败等。

心理学研究显示,啃咬手指可以给予孩子心理上一些慰藉,他们会通过这些行为来自我排解。

“啃指甲“并不仅发生在幼儿中,不少成年人也会有啃指甲的习惯。有人疑惑,这种行为是否代表属于一种心理疾病?

法国研究人员曾进行了一组民意调查,调查发现有26%的人,在考虑工作相关的事情会爱咬指甲。

咬指甲并不一定是严重的心理疾病,一般来说,咬指甲反映了一个人的焦虑情绪。并不是喜欢才咬指甲,只是通过咬指甲这种行为减轻内心的焦虑。

喜欢啃指甲除了对指甲本身会造成伤害,让指甲变得很丑,指甲表面、甲床会变得凹凸不平以外,经常啃指甲,还会形成倒刺,造成指甲皮肤周围变得干燥。

若撕扯倒刺过程中出血,还会容易造成感染;细菌会通过指甲旁边皮肤的“小伤口”,还会诱发甲沟炎。

另外,我们的手每天接触不同东西,是最容易粘上大量的细菌和病毒,而指甲又是极不容易清洗干净的地方,尤其是今年爆发的新冠病毒,就可以通过手携带病菌传播,啃咬指甲,无疑会让这些病菌进入口腔,引发相关疾病。

有网友分享,自己通过抠手释放情绪已然成为一种习惯。时常抠出血,也无法将“瘾“戒掉。越焦虑越抠手的现象,心理学上有个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该现象,这个理论叫“操作性条件反射”。

当人们偶然一次机会发现抠手可以缓解焦虑,多次之后,建立起操作性条件反射。如果这种行为演变成强迫性,给手部造成很严重的伤害,导致无法正常生活,就需要寻求专业的药物或心理治疗。

这种带有自虐倾向的行为,通常是为了发泄压抑的负面情绪,比如愤怒、空虚、憎恨、抑郁等。当人们内心情绪找不到宣泄出口,他们就会把愤怒转向自己,通过攻击自己来获取快乐体验。

如果抠手对身心健康没有带来困扰和伤害,这种行为不算病态行为,只是类似于抖腿、刷手机、唱歌、购物等抒发焦虑的渠道。

若出现上述的强迫性皮肤剥离症&强迫症,或自我攻击行为,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则需要进行相应的心理治疗了。

想要改善抠手行为,就要找到负面情绪的原因,调整行为,改变情绪宣泄的方式。

就儿童而言,家长要学会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意义,可以尝试跟孩子沟通,跟孩子描述咬手指的感受,对孩子行为表示理解,并给予安抚。

鼓励孩子若感到不安可以跟爸爸妈妈沟通,告诉孩子大家一起讨论比自己咬手指更有效,让孩子焦虑感下降。

就成年人而言,若是因负面情绪引起的啃咬行为,可以尝试通过运动、听音乐、跟朋友倾诉等有益的方式去调节情绪,减少抠手频率。

其次,还可以通过书籍来缓解内心的焦虑,学习一些心理学相关的知识,更好的帮助你处理人际关系,战胜社交恐惧!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害怕或者恐惧的东西,正如书名所言,每个人都会有弱点,不用过分在意一些事情,学会和自己相处,与自己和解。

此外,冥想也是被证明有效缓解负面情绪的有效方法之一,当忍不住抠手时,可以先让自己深呼吸,将注意力集中到胸口,保持专注地呼吸,然后坚持至少10分钟的冥想,逐渐改变抠手的习惯。

啃咬手指确实是缓解情绪的一个排泄口,带其所带来的健康危害也不容小觑,若看文章的你,正在啃咬手指,还是尽快戒掉这种“瘾”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