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之所以穷,不是没努力、没机会,而是不明白一个道理
时间:2021-11-18 11:40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钱财是人生存于这个世界的刚需,所以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殷实的家产,让自己及身边的亲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不用为柴米油盐焦头烂额,不用在逛商店的时候,不敢购买某样东西,不用在生病时,连医院的门都不敢踏进…… 穷在现实世界是一件辛酸事,相信即便是视金钱如粪土的人,都不希望自己生活贫穷。
为此,人人都想着赚钱,且有不少人专门跑去听“致富”课程,希望能够获得赚更多钱的方法,或者在职场上不断地打拼,寻找更好的平台,总是任劳任怨地工作,只希望某天能够变成有钱人。 然而,现实中多数人的薪资还是很低,赚到的钱只能面前维持生活,甚至有可能负债,好像不管付出多少汗水,都还是很穷,令人生活压力巨大。 实际上从心理学上看:穷人之所以穷,不是没有努力、没机会,而是不明白一个道理。 要知道,很多人能够获得成功,依靠的不是埋头苦干,这样的赚钱方式,属于苦力劳动,就算把自己累死,也赚不了多少钱。 还有一些人认为,有钱人是运气好,如果自己能被幸运之神眷顾,也能赚到不少钱。运气的确是赚钱过程中,一个很有利的因素,但单凭这一点,无法摆脱贫困。
穷人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可无论他们多努力,似乎都无法真正跨越到更高阶级,难道是底层社会家庭基因不够好吗,还是他们天生家庭条件太差,没背景就没机会往上爬? 通过《人生七年》这部纪录片,能够找到答案。这是英国广播公司BBC在1964年策划拍摄到2015年的一部纪录片,在49年的时间里,对14为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拍摄。 而49年后,这些孩子的结局基本上和导演最初设想的一样,富人的孩子仍过着舒坦的生活,底层家庭的孩子,仍过着贫困的日子,和最开始的时候,几乎没差别。 这种现象引人深思,为什么穷人家的孩子很难摆脱苦日子?实际上,并不是他们不够努力,条件不好,而是他们的父母不会教育孩子,无法开发孩子的潜能,没办法把孩子引向正确的道路,也使得孩子的格局不够大,目光不够长远。
在纪录片中,一出生就处于上流社会的孩子们,在父母的引导下,从小的思维习惯就不一样,他们一直都有对未来的规划,设定有远大的目标,并有自信为了那些计划付出努力,遇到困难也不会放弃,做事时态度很积极。 他们从7岁开始,就阅读了《金融报》、《观察家》等干货型报刊,价值观也在这个过程中树立起了,不断地与底层孩子拉开差距,人生也渐渐走上正规,在上流社会中按着规定的轨迹前进。 相较之下,那些出身穷苦家庭的孩子,由于他们的父母自身能力有限,就无法给予他们良好及正确的引导,且不指望他们长大后要有多大出息,能养活自己就行。 所以这些出于底层的孩子,很好会去规划自己的人生,他们即使努力,可能也没有多大的意义,改变不了什么。
毕竟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面前,想依靠苦力拼出财富是不太可能的,尤其现在处于一个发展迅速的时代,早已告别从前男耕女织的社会,苦力劳动的价值就更低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富人家的孩子,拥有从小培养起来的内部驱动力,这种力量能够驱使人朝着积极的方向去发展,使之充满了斗志,能够应对很多挫折,从而不断自我完善,不断成长,让一个人变得越来越优秀。 而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维克托·弗鲁姆曾提一个理论:人的激动力量=期望值x效价。 这里的期望值的是,一个人按照经验去判断自己完成目标的几率有多大;效价指的是,实现这个目标能够为自己带来多大的效益价值。 那些出于上流社会的孩子,他们对人生目标有着清晰的认知,并会在这种明确的认知下,积极地按照计划去走,对未来的目标十分坚定,并在努力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有益的经验。
他们的坚持,通常能够获得结果,结果又会推动着他们不断前行,日积月累,就形成了一个良性过程。 底层的孩子他们也很努力,可如果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努力,结果会适得其反。即使依靠汗水积累下了很大的才华,获得了一些机会,也极有可能在爬往上层社会的路上,对那些挫折处理得有偏差。 因为他们从未涉足过上流社会,不知道那个阶层的规则是什么,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融入更妥当。 所以,一个人的思维习惯很重要,它影响着人在各个分岔路口的选择,影响一生的发展轨道,穷人与其抱怨自己的处境,不如积极改变自己的思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