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陪伴侄子参加他所在小学的表演晚会。
一位将要表演滑轮舞蹈的小女孩在上台时摔倒了,原来是脚上的滑轮坏了。摔倒在地的小女孩看到坏掉的滑轮大吃一惊,嘴唇紧闭,所有人都以为小女孩要大哭。因为滑轮坏了,意味着她不能比赛了。但是当小女孩听到袅袅的音乐响起时,她甜甜地笑了一下,似乎给自己打气。
她迅速脱掉了脚上的滑轮,只穿着袜子上场,她似乎努力地把自己沉浸在音乐中,她或许在想象脚上穿着滑轮鞋子……要不然她的动作怎么那么自然呢?轻歌曼舞、窈窕弥漫……所有人都被她的精神感动,现场的掌声络绎不绝。大概是受到了鼓舞,小女孩跳得越来越好,她脚上的袜子似乎变成了生风的滑轮,柔美的小身躯在烟雾中飞舞,她完全沉醉其中。
现场的所有家长以及校长老师都被孩子感动了,小女孩最终获得了一等奖。女校长在给孩子颁奖时说了一句话,她说:“在困难时懂得笑的孩子,是最幸运的孩子!”现场的掌声再次络绎不绝。
观看晚会的很多家长说,这样的孩子真的很乐观,也有人很好奇她的父母是怎么教育孩子的。纵观儿童心理研究,其实说得最频繁的有两种,爱笑的父母与有同理心的父母,他们的孩子通常比较乐观。
说法一:爱笑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为何普遍乐观?
这个说法从加利福尼亚大学学者Marco Iacoboni的说法中得到印证。研究者认为,当一个人看到笑容时,Ta大脑的镜像神经元会做出反应,发出笑的神经信号。所以,爱笑的父母一定会养出爱笑的孩子。
其次,临床心理学家Leeanne Harker的研究表明,常常有发自内心笑容的孩子,大部分都是乐观的孩子,即使历经30年后,这些已经长大的孩子仍旧有乐观的趋向。
这大概是因为,父母爱笑,这些父母也有着乐观的心态;受到父母的感染,他们的孩子也普遍爱笑,笑容与父母的心态带给孩子乐观。除此之外,经常面带笑容的孩子,他们会比同龄人感受到更少的心理压力;即使有压力,他们也会因笑容而触发乐观的情绪。
相比之下,那些不爱笑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往往不甚乐观。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孩子也更容易有消极的心态,遇到困难时会触发负面情绪,从而采取被动或消极的行为方式。可以说,这样的孩子不仅习惯情绪低落,他们未来也会错失一些成长的机会。谁喜欢与一个总爱发火或情绪悲伤的家伙相处呢?
说法二:有同理心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为何也很乐观?
孩子的乐观常常与情绪有关,而同理心,则是孩子情绪自控的好“塞子”。当一个孩子从小被同理心对待,他们也因此获得了较多的同理心,这些孩子会趋向于情绪正向。
知名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说过,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父母首先要承认孩子的感受,并给予充分理解。而孩子作为被同理的一方,当他们的大脑感知共情时,迷走神经会让他们变得放松,激烈的负面情绪也容易平缓下来。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父母给予孩子同理心有两步骤,一是“关注孩子的负面情绪”,二是“从孩子的角度描述事情的进展,说出孩子内心的情感”,做到了这两个步骤,便能轻易俘获孩子的心。
有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如果一个孩子栽种的小种子发芽,可是被蜗牛吃了,面对悲伤的孩子,父母们常常有不同的反应:
反应一:“一颗豆芽而已,有什么好哭的?再种一棵就是了!”
反应二:“去玩吧,种豆芽还不如玩玩具……”
反应三:“小豆芽是你用水孕育了一个晚上,被你小心翼翼地种到土里,经历了2,3天才发芽的,你一定希望它能快高长大,没想到竟然被小蜗牛吃掉了,真的太让人难过了!”
第一种父母对孩子缺乏同理心。第二种父母的方式让孩子“关闭情绪”,孩子可能会因为父母不理解自己而哭得更伤心。第三种父母富有同理心,他们给孩子带来平静,因为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理解与关注,对孩子来说,理解与关注常常等同于爱。
我认识一位妈妈,待人和善,对孩子充满同理心。她向我分享过一个小故事:
某天,她家5岁的儿子把小滑板车放在楼梯口,然后回家喝水。没想到喝完水后几分钟回到原地,滑板车不见了!他伤心地哭起来。妈妈轻轻地抱着孩子,不停地安抚:“妈妈理解!”可是,孩子哭着哭着突然停止哭,妈妈有些奇怪。孩子说:“妈妈,我想到了,肯定是一位没钱买滑板车的小朋友拿走的!这样也可以。”说完这句话,孩子脸上的伤心表情已经消失了。
妈妈细问才知道,孩子说最近有一位小朋友总向他要滑板车,那个孩子还说家里很穷,买不起滑板车……
所以,如果你想养育乐观孩子,上面两种做法,这大概是父母良好教养的最好范例了。
键字:乐观心态、幸福亲子、成长环境、育儿方法、早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