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为网 - 中国健康资讯、健康人生、健康管理、健康推荐服务门户网站移动版

首页 > 心理 > 职场压力 >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会怨恨原生家庭?

在家庭教育这一方面,虽然我国古代曾经有过“慈母多败儿”“养不教,父之过”之类的警句,但是因为孝道的影响,很少有人会将自己性格、人格上出现的问题,归咎于父母。

不过随着现代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网络的发展,我们也明白了一个新词汇,那就是“原生家庭”。

所谓原生家庭,是个体成长所在的家庭环境,包括养育人和兄弟姐妹。如果一个人有爸爸妈妈,那么他的原生家庭,一般是爸妈为其组建的,如果由养父母带大,就由养父母组建。

原生家庭一词提出的意义在哪?

这个关于家庭与孩子词汇,出现的主要意义,就是希望父母能理解家庭对子女的影响,以及让很多受心理问题困扰的人能找到自己症状的来源,得到治疗和改善

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图文无关

正如心理学博士蒙台梭利提到的:“每种性格缺陷的来源,都由于儿童早期受到了父母(养护人)的某种错误对待。”

因此,在心理学上,处理一个人的某些心理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可能是通过回溯原生家庭的生活找到根源。

但由于原生家庭这个词出现得越来越多,导致许多人都无法正确看待父母人,也会因为自身的一些原因而怨恨父母

虽然这样的极端的想法不可取,但我们也不能否认父母在子女童年时期对他们进行的伤害

如果父母能早点知道该如何减少伤害,那么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仅性格更加完美,也将与父母关系更亲近。

关于父母对孩子的伤害,德国著名心理医生斯蒂芬妮·斯蒂尔也给出了回答:

“父母对孩子会造成伤害,主要是在他们的成长时期,没有满足四种需求。”

到底是哪四种需求呢?

第一种:关系需求

人是群居性、社会性的动物,只要我们活着,就需要与生活中的各种人,建立各样的需求,比如父子,父女、师生、朋友、伴侣等。

但是一个刚出生,还没有生存能力的孩子,首先是需要与父母建立关系需求的,当他们觉得和父母的关系稳固,而且在其中获得了爱和归属感时,就有勇气与别人建立关系。

而且与父母建立健康关系的过程,他们也学到了正确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方式,以后被满足的关系需求就更多,性格就更完善

但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被父母虐待、忽视、冷落、遗弃,那么他的关系需求必然是没得到满足的,内心总是害怕、不安的。

长大之后很可能变得孤僻,不知该如何与他人相处或过于依赖他人,又或者缺乏同理心

因此,在孩子小的时候,特别是0~3岁的时候,尽量将他们留在自己身边照顾,建立依恋关系,平时不要吝啬对子女的关爱,给足他们安全感。

同时父母关系和谐也很重要,同样能让孩子获得安全感。

第二种:独立与掌控需求

孩子到了一两岁的时候,就会开始产生自我意识,渴望掌握一些东西,于是他们不断探索,充满了好奇心,喜欢问东问西,想自己尝试某些事物。

但如果父母制止了他们的这种需求,比如孩子想挑自己喜欢的衣服时,爸妈替他做了决定,就很容易导致子女将来过度依赖父母

又或者孩子讨厌父母的控制,对独立非常渴望,结果矫枉过正,不愿信任他人,以及会通过攻击别人来捍卫自己的独立与自由。

因此父母在给予孩子必要的感情需求后,对他们自身的想法喜好,以及可自己完成的事情给予理解和支持

第三种:快乐需求

所谓快乐需求就是孩子自身的欲望是否得到满足。比如他们想打游戏,想吃零食以及做其他让自己高兴的事情。

虽然过于释放自己的欲望,难以形成自控力,但长期被压制欲望、快乐,会让孩子成为对自己他人都非常苛刻的人,觉得享乐花钱休息是错误的事情。

又或者长大之后为了满足小时候没被满足的快乐,变得无法控制自己,极度缺乏自律,没有一点自控力,反而更加沉迷于各种短期的快乐,如一天到晚打游戏、看电视、吃零食。

所以父母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孩子平衡他们的快乐与欲望,也就是既要适当满足他们的快乐需求,又要让他们学会自我控制。

第四种:自我价值与渴望被认可的需求

这一需求不只是孩子所需要的,即使是成年人,也会有这方面的追求。正如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第4级和第5级分别为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而在孩子性格形成的阶段,他们的这一需求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斯莱曲提到过镜像的自我价值感知这一概念。

它指的是人会通过他人行为来判断自己是好还是坏,就像照镜子一样。

如果一个小朋友不管做什么事情,取得多好的成绩,父母都认为他很没用,那么这个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是非常低的,也就是说他很没自信、很自卑

而从小被鼓励、被夸奖、被期待的孩子自我价值需求被满足,对自我的认同感更高,他将更加自信

今日话题:你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满足他们的这四种需求吗?

(责任编辑:admin)